为全球抗疫找答案 我国科研攻关不停步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报道:寻找全球防疫问题的答案
新华社记者董锐锋、田
几天前,中国发布了新发肺炎疫情信息,推动了国际防疫合作。编年史的“时间线”清楚地表明,中国的抗疫努力为国际科技界共同应对疫情铺平了道路。
1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分离出第一个新的冠状病毒株。1月8日,这种新的冠状病毒被初步确认为该流行病的病原体。1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分享了病原体鉴定的初步进展...
在坚持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拿出有效的研究成果,共同构筑全球疫情防御体系。中国的科学研究没有停止。
在“创纪录的短时间内”识别病原体
1月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生物安全专家吴、病毒病研究所谭团队和团队在收到湖北省标本后,立即进入“接力赛”。核酸提取、基因测序、比较分析...连续战斗了30多个小时,病毒的遗传密码终于在第一时间被破译了!根据全基因组序列,成功开发了核酸检测试剂。
第一场战斗胜利了,接下来的战斗是病毒分离!冠状病毒的分离和培养并不容易,标本经过了冻融和长途运输。你有多确定?经过96个小时,研究人员终于发现这些细胞经历了微妙而不寻常的变化。研究人员花了五天时间首次分离和鉴定新的冠状病毒,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张新冠状病毒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这是快速鉴定病原体的“最后一句话”。
1月1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作为国家卫生委员会的指定机构,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新的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该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中发布并在全球共享。这为全球疫苗研发、药物研究和流行病控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在创纪录的短时间内筛选出了病原体,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了该病毒的全部基因序列信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说。
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科技界在短时间内在临床治疗与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与产品、病毒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动物模型建设五大方向取得积极进展,为打赢疫情防控硬仗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首先共享新冠状病毒基因组信息到及时发布药物筛选结果,从建立相关数据和科研成果共享平台到开展疫苗研发国际合作...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中国防疫科技攻关的全过程是一条船,合作共享。
让中医药造福世界
在缺乏特定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辨证施治、多目标干预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已成为我国防疫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提交新药注册申请,获取临床试验批准文件,技术转让...第一批支持湖北的国家中医药医疗队,即中国中医研究院医疗队,正在加快科研成果向更方便患者使用的中成药的转化,同时对已开发的祛湿解毒颗粒进行治疗和总结。
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黄璐琦说,一些外国朋友亲切地称华实百度颗粒为“Q-14”。q取英文单词“cure”的谐音,意思是治疗和医学。“14”表示该处方由14种药物组成。
通过科技研究的推广和临床疗效的同步观察,筛选出了一组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医治疗有效方剂。通过远程视频链接,中医专家张伯利、童晓林和刘清泉也与来自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和新加坡的专家分享了他们的治疗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俞表示,中国主动与世界卫生组织及时合作,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信息。中国最新版冠状动脉肺炎诊断和治疗计划的中医药部分已被翻译成英文,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上全文公布,以便与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分享。
积极倡导疫苗研发的全球合作
3月16日,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陈伟院士团队研制的疫苗获得临床试验批准,在抗击新一轮皇冠肺炎疫情的科研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按照五条技术路线开展了应急疫苗研发,并“平行”选择了八个优势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表示,预计大多数研发团队将在4月份完成临床前研究并逐步开始临床试验。在不降低标准、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况下,中国科学家正争分夺秒地加快疫苗开发。
这种病毒不分国界和种族。中国积极倡导疫苗研发的全球合作。据报道,中国同时推进的五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都是对外开放的,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合作。
徐南平表示,在疫情防控科技研究中,中国科技界及时与世界共享科技数据、科技成果和防控策略。今后,中国将继续与其他国家在疫情防控、患者治疗、基础研究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科技研究合作与交流。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