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孔辉:为中国汽车发展做些事
郭孔辉
■鲍野,本报见习记者
从战火纷飞的时代到新中国的成立,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从航空到汽车,从企业到事业单位,郭孔辉一直用科学研究的方向盘跑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前列。
"我只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作为中国工程院第一批与*汽车工业一起成长的院士之一,郭孔辉哀叹道:“我一生都在从事我最喜欢的科研事业。虽然我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折磨,但我也尝到了许多幸福和甜蜜。”
院士选举的压力与动力
1993年,早在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前,郭孔辉就参与了筹备工作。当时,筹建领导小组中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比例很小。为确保第一批院士评选的专业性,在保留原六位发起人(石长旭、张伟、侯祥麟、张光斗、、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批具有较强工程技术背景和代表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专家,其中包括郭孔辉。
1994年2月,国务院宣布成立中国工程院,实行院士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正式启动。郭孔辉的条件符合选拔要求,他的名字也由原机械工业部申报。
郭孔辉所在的吉林工业大学得知他可能当选为院士时非常激动。该校的汽车专业在中国很有名,但与其兄弟院校相比,整个学科缺乏一个“落地”的领导者。
学校学科的发展已经瞄准了郭孔辉,他也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迫切“眼睛”。“在计划经济时期,汽车工业更注重生产,而不是研发。改革开放后,汽车工业重引进轻创新,各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彻底失败郭孔辉很担心。
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没有院士。郭孔辉意识到自己当选为院士的意义。
1994年,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名单公布,郭孔辉当选为96名院士之一。“我很高兴得知我当选了。我没有辜负学校的期望。作为一名院士,我也可以为行业的发展做些事情。”郭孔辉说。
目前,以郭孔辉为首的汽车轮胎动力学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吉林工业大学在国际汽车制造舞台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
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郭孔辉精力充沛。除了管理学校的重点实验室,他还主持和参与了许多咨询项目。项目太多了,他甚至都记不起所有的项目,但有一个项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后,看到各种各样的外国汽车,许多人开始思考汽车是生产工具还是生活工具。郭孔辉负责回答这个问题。他曾担任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国家工程院合作项目“21世纪中国私家车发展研究”的中方主席。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许多反对汽车发展的声音。但是,在深入分析了中国私家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后,郭孔辉提出“汽车是资产阶级享受的工具”的观点是片面的。中国必须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私家车,并应尽快制定汽车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该咨询项目是在报告提交*部门后通过的,这不仅加速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影响了现代城市的规划。
另一个可能影响未来农村发展的咨询,就是发展低速电动车。目前,国内低速电动汽车主要出口,对于我国低速电动汽车的发展存在诸多争议,如“高速”和低速混合流不足带来的安全问题。
郭孔辉认为,低速电动汽车比普通燃油汽车更便宜,充电也更方便,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不应仅仅因为技术不够先进就采取全面禁止的政策。“先进技术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是否采用某些先进技术必须考虑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其效果取决于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
对于低速电动汽车的发展,郭孔辉形成了“引导市场、低端切入、低帮高促、多层次发展”的咨询方案。
“大而不强”的问题必须解决
近年来,郭孔辉一直负责“制造强国之路”咨询项目和汽车发展“四大基础”(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和技术基础)研究。咨询项目越多,郭孔辉就越能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薄弱。
虽然改革开放后引进外资在汽车行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导致了自身研发能力的逐渐弱化。对此,郭孔辉认为,“如果基础研究不扎实,创新就很难,迫切需要研究机构加强研究。”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需要一个成年人来抱他一段时间,这很正常,但是他不能长大成为一个青少年,让成年人来抱他,这是不够的。骨头很脆,你不能一辈子一个人走路。”这是他经常说的,“尽快趴下,学会自己走路。”
几十年来,郭孔辉一直主张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培养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主品牌。他还一直在积极为国有企业规划,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郭孔辉刚从事科研工作时,没有实验场地和备件,测试仪器都是自己制造的。由于种种限制,许多研究不得不突然停止。与那时相比,现在的研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郭孔辉表示,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夯实基础,抓好“四个基本点”,使“汽车动力”早日成为“汽车动力”。
“汽车工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核心技术和人才。我能做的只是一点点。”他说。
中国科学新闻(2019-06-11,第一版集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