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学生大陆求学“奇遇记”:最吃惊什么
**人方(左)8日上午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拍摄了第一次日出(右)。他说看日出感觉就像大学里的新生活即将展开,所以他很方便地接受了。(方绘画)
新华社9月12日电:港澳台学生在大陆留学“冒险”
作者:文亚琼
9月初,18岁的冼英麟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吃饭时哭了。她从澳门来到长沙想念她的母亲。
此时,在距离北京1000多公里的地方,18岁的方拍摄了他去中国农业大学后的第一次日出。太阳朝着著名的奥林匹克公园观光塔的方向升起。方来自**,就读于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像冼英林和方一样,许多港澳台学生今年秋天将在*学习,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惊讶的是什么,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的同龄人...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了7名来自香港、澳门和*的学生,听他们说了些什么。
你为什么来*学习?
“大陆发展真的很快。如果你一直待在香港,你只能是一只井里的青蛙,所以我想去看看。”——李莹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年级,香港人。
“我去大陆学习是因为当我长大后,我必须出去看看,学会独立。毕竟,澳门太小了。”——梁淑英,清华大学建筑专业一年级学生,来自澳门。
“我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因为我非常喜欢这所大学,包括它的校风。这所学校感觉非常好。”——林,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一年级学生,*台南人。
“一方面,我在这里有亲戚朋友,然后我对生物学更感兴趣,所以我偶然来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方,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一年级学生,来自**。
“我没想那么多。我看了排名。”——黄小立,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实验班一年级,来自澳门。
"澳门没有医学,一直在大陆学习."——冼英麟,澳门中南大学药学系一年级学生。
"我想将来在*发展,这是一个相对快速的渠道."——陈敏平,*台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二年级硕士。
2013年,澳门女孩梁淑英(左)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园,对校园建筑印象深刻。今年她正式成为清华建筑系的学生,并为清华第二校门拍了一张特别的照片(右)。(梁淑英照片)
你带回了什么?
方便面,紫菜,和所有能想到的东西
“我带了一些*方便面,怕错过家乡的味道。”方笑着说道。
黄小立带来了一些最喜欢的海藻小吃。“这里什么都没有。”
陈敏平带来了她能想到的所有东西,并且在她开始上学的时候也带了:感冒药,和往常一样的早餐麦片...日用品也在*购买,“因为*相对便宜,有很多品牌。”
“我只是带了护肤品。我所有的护肤品都是从香港带回来的。”李莹莹说这是她应对北京干燥气候的方法之一。
大澡堂——第一堂“休克教育”课
当被问及是否感到奇怪时,七名学生中的六名指出,"大澡堂"和唯一没有"抱怨"的冼英林住在一个有独立浴室的留学生公寓里。
“那(指大澡堂),一开始我可能还不太习惯(笑)。”林对说道。
“我第一次感觉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我过去常常洗澡,甚至不给我妈妈看。”李莹莹说她和三个人一起使用一个小澡堂。有一次,她带一些外国学生朋友去参观大澡堂,他们都很震惊。然而,莺莺已经习惯说她“过去有点神秘,但现在她没有了。”
方和陈敏平还说,大澡堂是他们认为不可思议或最不适合的地方,但他们很快就按照习俗进入了这个国家。
不能过马路,一个字也看不懂,长沙就像农村,内地更危险吗?
北京路上的人数超过了梁淑英的预期。她说:“我确实认为会有很多人,但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有时会有交通堵塞。”离开学校后,整条路的环境让她觉得“更危险”。
李莹莹还说,当他第一次到达北京时,他不知道如何过马路:“这太乱了,因为香港是一个交通信号灯相对固定的地方。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汽车不让人们,人们也不让汽车。”
方形容过马路“相当可怕”。他说:“路很大,你必须跑得很快。交通堵塞也是一个问题。*几乎不会堵车。”此外,他还说,当他第一次来到大陆时,许多简体汉字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但现在他已经逐渐适应了。
冼英林担心自己无法适应长沙湿热的天气,认为“大陆更危险”。当被问及她第一次来长沙时,她坦率地说:“感觉有点像农村。”
澳门女孩冼林英进入中南大学(照片由冼林英拍摄)
美味的食物?
-一口豆汁吐了一地
大陆的大小,并不缺少食物来让它们“凝视”。
2014年,梁淑英来到北京,在王府井看到了“油炸昆虫”。她说:“我没吃东西,但我的同学吃了。他们说他们正在吃皮肤和肌腱。他们没有品味,所以他们特别强壮。”但她确实在南锣鼓巷喝过豆汁,”然后她喝了一小口就吐了出来。这只是一种糟糕的感觉。”
许多人喜欢吃的牛蛙对方来说太“异国情调”了。
然而,在香港只吃过甜豆腐布丁的李莹莹,来北京后第一次见到咸豆腐布丁。一个学期后,她只尝了一次,发现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是这里的学生认为什么是甜豆腐布丁."
互相看看:内地和香港学生更具攻击性
当谈到对未来的担忧时,许多人表示担心他们的学业跟不上。首先,教育方法存在差距。其次,大陆学生非常强壮。
学习成绩优秀的李莹莹不得不面对来自清华各省市的学生。“60分,永生”的概念在这里并不流行。“每个人的测试目标是80到90分,”她说。不仅如此,她还有许多新情况需要适应。例如,在清华大学数学考试中不允许使用计算器。为此,她花了一个学期来提高她的计算能力,所以她没有在学期结束时从数学专业毕业。
陈敏平(音译)是*著名政治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并不容易。她说同龄人的压力比功课更重。
“我们班每个人都太好了。许多来自不同省份的顶尖学者,在清华、北京大学修了本科,已经申请了光华金融的硕士学位。我直接面对一群非常优秀的精英。”她觉得许多地方不如其他地方,必须努力工作以防止自己迷路。
今年夏天,陈敏萍在中国银行(香港)实习期间遇到了几名香港学生,这让她观察了*海峡两岸三地的同行。
她认为内地和香港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长,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和进取心。他们的自我要求或自信比*人高得多,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更多的计划和想法。
然而,在香港居民李莹莹的眼里,她认识的许多*学生也是“恶霸”:“他们中的一些人真的很努力。数学是分级的,它们将是最难选择的。”
李莹莹认为在大陆学习的*学生是“开明的”。据她说,来自香港、澳门和*的学生在清华有一门名为“国情调查”的必修课。他们通过上课和远足了解国情。"许多*人坐在讲座的前排,认真听讲并提问."
李莹莹刚刚结束甘肃之行回到北京,甘肃是她“国情调查”课的一部分。图为她在甘肃张掖,身后是著名的丹霞地貌。(李莹莹绘画)
薛洁的忠告:见圣人四气,见圣人内省
采访结束时,陈敏平建议,港澳台学生应该看看大陆的思齐智者,如果看不到他们,就反省一下自己。
此外,她说:“在生活或学习中,你会慢慢遇到许多困难,可能会感到孤独,但慢慢克服它们会带来好结果。通过之后,这些都是你生活中的重要过程,对你的未来会有很大的帮助。”
陈敏平在北京大学校园(陈敏平摄)
港澳台学生在*学习已经成为常态。
目前,港澳台学生可以通过“联合招生”和“免试”的方式进入内地高校就读。据《北京时报》报道,2015年,309所内地高校联合招收了香港、澳门和*的学生。《21CN教育报》援引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的消息称,今年共有4565名港澳台学生申请入学,其中3980人实际上在大学就读。
在“免试”招生方面,78所内地大学招收了香港学生、283名*学生和45名澳门学生。最终,1400多名香港学生和300多名澳门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了内地大学。
*学生的人数目前尚不清楚,但根据*“王报”2014年11月的一份报告,在大陆开放*学生以“考试成绩”(即没有考试录取)申请大陆大学后,在大陆学习的*学生人数在过去四年翻了一番,目前已有近1万名学生在大陆学习。
在大陆学习的港澳台学生已经成为常态。(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