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刚刚!地质学家黄润秋出任生态环境部部长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4:34:44
...

据新华社4月29日报道,13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29日上午经过表决,决定任命黄润秋为生态环境部长。

学者黄润秋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1993年,他刚刚满30岁,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2006年1月9日,他的科研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西南地区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灾”。

九年后,2015年1月9日,由他的科研团队独立完成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黄润秋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1988年,他成功通过了20万字博士论文《复杂岩体力学环境下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的答辩,成为成都地质学院培养的第一批博士。

之后,他留在学校教书,一年后,他被地质矿产部破例提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他再次被破格提升为教授。1994年,他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199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资金。1995年获第二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第一批国家人事部“百万人才工程”。

黄润秋说,仔细回顾他匆忙经历的过程,尤其是他工作以来的这段时间,他自己做了三件更重要的事情。

一是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学科优势,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件事是赢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件事是培养新一代学术团队。

他还谈了自己的三点体会,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国家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说话认真,说话给钱;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黄润秋简历

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九三学社成员,工学博士,教授。

1979年9月至今,我在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水文系学习

1988年9月,他从博士项目毕业后留在了这所大学,并担任校长助理、水文系主任以及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1997年11月,他当选为四川省九三学社副主席。

2001年11月至今,他一直担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和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年5月,他当选为四川省九三学社主席。

2007年12月,他当选为九三学社*常委。

2008年1月,他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副主席。

2014年1月,他当选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2016年3月

2017年12月,他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十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3月,他被任命为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现任生态环境部长

*四川省委统战部网站以“地质学家黄润秋印象”为题,介绍了黄润秋作为地质学家的科研成就和作为九三学社成员为国家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的成就。

以下是全文:

作者|陈大勇

黄润秋有着结实的脑袋、黝黑的皮肤和圆圆的娃娃脸,经常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难怪老师和学生都称他为娃娃家教。

这也是因为他当时很年轻。1993年,他刚满30岁,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此后,他先后担任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等多个地质领域的重要职务。所有这些似乎暗示着这位新的地质人才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果然,2006年1月9日,他的科研团队完成的《西南地区高边坡稳定性及防灾评估》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灯火通明的人民大会堂,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他代表42岁的团队接受了国家*颁发的红色奖状。

时间不多了。整整九年了。2015年1月9日,几乎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他的科研团队历时6年独立完成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仍然在人民大会堂,他再次收到了国家*颁发的耀眼的红色证书。

就这样,这位51岁的老人成为四川省第一个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人。

向目标迈了两步

“修复地球,驯服自然”是黄润秋选择的人生目标。两次获得大奖意味着他朝着这个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两步。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原因是这里的高边坡不稳定导致滑坡。这种灾害规模大,机理复杂,防治困难。这是西部开发中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润秋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探索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预防分析技术。经过近15年的艰苦探索,“西南地区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研究终于完成。

该成果提出了以“地质过程机理分析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复杂岩体结构精细描述与建模”、“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模式与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三大支撑技术。

从2001年开始,黄润秋带领团队开展了这项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先后在地质灾害防治、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近百个项目中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例如,2005年2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建筑街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滑坡。数百吨的沙子和砾石加速滑下,呼啸着奔向县城。房屋被毁,街道被切断。丹巴,被称为“美丽山谷”,面临着灭绝的灾难。

在关键时刻,黄润秋和他的团队冲到前线指挥救援工作。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实施了紧急处理措施,如前沿堆放、锚索加固和后沿防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成功地稳定了滑坡体,并在赢得“丹巴县保卫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一名地质学家,黄润秋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我们抓住这一极端地震事件,对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需要在汶川地震后进行科学重建,提高我国广大高地震风险山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因此,在地震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他派遣了来自学校各部门和实验室的8名专家前往汶川、北川和青川调查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场地数量多、分布广,调查难度极大。科学研究小组已经多次访问灾区,进行灾害调查并获得第一手资料。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受伤。后续的研究更加困难。

由于汶川地震发生在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龙门山地区,灾害机理极其复杂。为了找出灾害规律,他带领科研团队坚持了5年的现场监测,收集了1万多组实验数据,经过几年的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最终完成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的研究。

本研究证实了以“发震断层效应”和“地形地貌效应”为主的地震地质灾害的发展和分布规律,建立和发展了地震区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模型和灾害管理新技术。

研究结果提高了地质界对强震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和防治能力。支持汶川地震后新北川等城镇的重建选址;引导汶川灾区优化重建的200亿元资金也广泛用于云南鲁山、鲁甸地震灾后重建和城南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风雨的继续,道路将会继续。

黄润秋第二次拿着获奖证书,高兴地说:“我的努力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我很欣慰,也有成就感。”然而,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凝聚了他对地球安全和30年艰辛的关注。

30多年来,他每年都在这个领域工作很长时间。他住在众星云集的戴岳。他睡在风中,睡在街上。他游遍了西部地区的山川。他已经活了好几次:一旦他从马上摔下来,他差点掉进几百米深的峡谷里。一把山炮在离他的研究中心只有十米远的地方爆炸了。还有几次,从山上落下的巨石从他身边掠过。

他几乎没有假期,也没有寒暑假。正如他所说,“我从来不全年加班。我一天工作三班,早上、下午和晚上。”有一次,为了对一座电站的大坝稳定性进行数值分析,他在计算机房里呆了3个多月。他心爱的女儿直到3、4岁才认识他。

在此期间,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中国西部60多个重大水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这些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向家坝水电站、岷江紫坪铺水电站和九黄机场。他们在国内外赢得了数十个重要奖项,并成为地球和平的真正守护者。谈到这些,他淡淡地笑了笑:“这正是地质学家应该做的。”

黄润秋不仅是一位地质学家,也是多党合作领域的一位热心人士。2007年至2008年,他先后当选为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主席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副主席。他认识到,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协商制度为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于是,他带领四川省委充分利用CPPCC提供的舞台,参与国家事务的审议和管理,就全省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特别是,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将CPPCC和*党派参与和讨论国家事务的职能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在履行职责和赢得比自己更多的胜利方面取得了成果。

例如,汶川地震后,他带领*四川省委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开展灾情调查和建议,并从省政协和九三学社的角度报道了大量相关建议。

其中,他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恢复研究报告》,该报告得到了国家*的批准,直接用于指导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因此,四川省工商联委员会在全国表彰*党派和工商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做贡献大会上荣获“建议和建议优秀成果奖”。

三十年的风雨磨砺了黄润秋强健的体魄和慷慨的性格。大地之子站在山顶上,呼吸着大地的气息。享受接近人生目标的快乐;感受古人的感受“一旦爬到山顶一窥,就会看到,其他的山都在天底下显得矮小”。。但此刻他没有忘记:他身后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攀登。

果然,在不远的地方,巍峨的“全球强震引发的巨型滑坡研究”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