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际生免考 清华新政触痛了什么
这种*不仅是由于人们对考试制度的天然信任,也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对高考的敏感神经。
-
几天前,清华大学宣布了《2017年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新规定规定,从今年起,所有具有申请资格的国际学生将实行“申请-审查”制度。过去,所有申请清华大学本科课程的国际学生都必须参加4到5门课程的考试,然后才能通过额外的考试或面试。
新规出台后,外界对清华大学降低国际学生入学门槛及其对国内考生的不公平提出质疑。比如“外国人不用去清华参加考试吗?“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民性”的说法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其他人担心,这一政策将成为精英们的特权,他们可以轻松地让自己的孩子移民到外国,并获得外国身份,“持有外国护照的人免于清华”。
面对高涨的公众舆论,清华大学回应说,实施“申请审查”制度并不意味着录取标准已经降低。首先,采用“申请-审查”制度后,评估维度更丰富,审查范围更广,难度不是降低,而是增加。第二,新政策实施后,申请人数预计会增加,因为不需要来清华参加笔试。在申请者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清华可以从最好的中选择最好的。本科国际学生的素质有望进一步提高,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第三,清华大学在中国的本科招生人数仍保持在3300人左右,而国际学生人数与前几年持平,并没有挤走国内学生。
这种情况类似于去年5月江苏、湖北等12个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宣布增加中西部省份招生的计划后,一些考生的家长向教育部请愿,担心此举会占用该省考生的资源。当时,在当地教育部门承诺不占用本省考生资源、不影响本省考生权益后,舆论逐渐平息。
客观地说,清华大学首次采用的“申请-评审”制度是符合国际知名大学的。对于国际学生来说,“申请-审查”系统可以避免使用相同的试卷来测试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缺点。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还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外国学生。哈佛、牛津等世界著名大学都有大量的国际学生。招收国际学生并不意味着损害国内考生的利益和排挤国内学生的教育资源。相反,它可能形成一种一体化和互补的局面。
然而,尽管人们的担忧有些情绪化,但它们尤其可以理解。这种*不仅是由于人们对考试制度的天然信任,也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对高考的敏感神经。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从精英走向平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稀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提高,但高考的竞争压力依然巨大。因此,精英学校招生政策的任何改变,如果涉及到教育公平,都很容易引发公众舆论。
这种容易焦虑的舆论环境不利于教育改革。这将给改革者带来巨大压力,并使那些长期改革措施流产,因为它们触及了现有的利益格局。面对这种舆论环境,我们不能保持沉默,而要继续扩大优质教育的供给,创造更公平的教育环境,消除真正的焦虑土壤,让每个人都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教育改革。回到清华新的招生政策,“申请-审核”制度的效果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我们不妨以信任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它,清华大学也应该在实施中保持良好和坚定的封闭。
阅读更多
清华回应国际招生质疑:新录取方式门槛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