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大120周年华诞:眼底未名水 胸中黄河月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6:10:27
...

人民日报海外版(05版,2018年5月3日)

图为北京大学西门。

许渊冲接受采访

图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

5月2日上午,就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前夕,**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来到北京大学视察。*代表党*向北京大学全体师生、海内外校友、全国各族青年和青年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强国,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需要几代人继续奋斗。

201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120年前的1898年,在戊戌变法期间,北京大学的前身史静大学堂成立,目的是“在困难时期培养大批人才,帮助人民”。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北京大学一直与中国的未来和命运紧密相连。正如《晏》的歌词所唱:“红楼飞雪,一个伟大的英雄,一个圣人曾经写道,爱国进步的*和科学。回忆过去的漫长告别,数千折的阳关,曾经在夜晚竞争的山歌,整理了一百年的山川。我们来自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深深地依恋着这些城镇和村庄。我们走到天涯海角,指出了三座山和五座山。今天,我们用青春来完成作业。明天我们将有一个巨大的森林,震惊世界的中国。颜渊的亲情,千千的心结,年轻人的烦恼,他眼中的未知之水,他胸前的黄河明月。”

千千燕源

在季春的季节,北京大学的校园开满了鲜花,草木茂盛,生机勃勃。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生宋作为学生代表在与总书记的一次讨论中发言,他对总书记扎根于基层的人民感情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在此之前,她读过*的《知青七年》,了解总书记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通过总书记的讲话,她深深感到“大学生不能脱离群众,不能忽视自己。否则,他们就无法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的王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的语气中难以掩饰他的激动:“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见到总书记!起初,我很紧张,但总书记总是微笑着与老师和同学握手。整个气氛非常轻松。”

"这是我第二次握着总书记的手!"新媒体研究所2016届研究生邓晓兴奋地告诉记者,“就好像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我的长辈了。”2014年5月4日,时任北大本科生的邓晓参加了*总书记与北大师生的座谈,第一次认真听取了总书记的讲话。“总书记一直鼓励年轻人到基层去,希望我们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跟上国家的脉搏。”从那以后,总书记的话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激励她将社会责任与人生选择联系起来。现在她即将成为一名草根选调生。“对我来说,参与基层工作可以让我对国家的基层治理有最直接、最深入的了解。”*说:“让你的才能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时间的河流永无止境。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和梦想。北京大学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北京大学校庆前夕,记者采访了许多从不同历史时期毕业的北京大学学生,回顾了与北京大学有关的一些多事之秋,了解了一个民族的信仰、精神和梦想,并借助了千千一千万中国青年的力量。

《红楼梦》中的飞雪

北京大学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红墙历经沧桑,展现出厚重而深邃的力量。2018年,红楼将迎来它的100周年纪念。北京大学120周年。

"有100年历史的红楼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半."纪念馆展览部主任陈翔说,在蔡元培主席“思想*和包容”政策的指引下,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新思想被引入北京大学。

1918年,北京大学在海滩上建了一座新建筑。四层,工字形,浓郁的红砖。这座名为“红楼”的建筑当时是北京大学的校园,用作图书馆和文科教室。今年,年轻的*来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助理。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普通人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蔡元培总统已经执政一年了。

这是北京大学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风云激荡,英雄辈出。这些与《红楼梦》有关的名人都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引领潮流的重要人物。

东西方文明、传统和现代智慧在这里相遇碰撞,许多著名的场景流传至今:身着西装、举止优雅的胡适在台上讲授中国哲学;Ku·洪明穿着长衫和夹克,戴着一顶小瓜皮帽,慢慢地踱进教室,甩起辫子,开始上英语诗歌课。邓仲夏、高、等人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探索拯救中国的途径...

思想*和包容精神在北京大学发扬光大,10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北京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惊醒了象牙塔里的北京大学师生。在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个晚上,每个人都聚集在北京大学的法尔科礼堂。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讲师、《新京报》社长邵朴平慷慨激昂地说:“如果我们保持沉默,再等下去,国家就无法拯救,只能灭亡。北京大学是最高学府,应该站起来。”法学院学生谢当场咬破中指,扯下裙子,蘸血写下“还我青岛”。

世界上罕见的爱国学生运动从北京大学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5月4日下午,以北方大学生为首的北大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广场进发。学生们高呼“打倒汉奸”、“除国内贼外,在国外为主权而战”、“誓死战斗,把青岛还给我”等口号。游行队伍沿街散发《北京所有学术界的通知》:

“中国的土地可以被征服,但不能被毁灭!

中国人民可以杀人,但不能低头!"

北京学生的善行点燃了整个民族的爱国热情。历史将永远记住北京大学人民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声呐喊。

在2014年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总书记指出:“对大多数青年人来说,纪念五四运动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敢地成为时代的先锋、先锋和奉献者。他们将以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使五四精神散发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年轻的心,疯狂的歌比赛之夜

北京大学教授、亚洲第一位“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获得者许渊冲今年97岁。虽然动作不便,但思维清晰,声音洪亮,充满激情的动作、手势、纤细的躯干产生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绿色的帕台农爬上北京大学长春花园的红墙。在一间堆满书籍的破旧房间里,记者见到了从西南联合大学出来的翻译。“我们是怎么写校歌的?世纪耻辱,当雪。中国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80年后,回想起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的岁月,许渊冲依然充满激情。说到兴奋,他从摇椅上坐了起来,用他那双蓝色脉络的大手拍了拍扶手。“我们正在拯救国家,我们不会忘记阅读,我们不会忘记拯救国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次年春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向南迁移,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那一年,16岁的许渊冲以总分7分的成绩被联合国大会外语系录取。

2002年,西南联合大学庆祝成立65周年。81岁的许渊冲回到他在云南的母校,站在西南联合大学的纪念碑前,仔细寻找他的名字。碑的阴面是抗战以来西南联大832名学生的名字。他是其中之一。1941年,美国志愿空军第一旅进入昆明。当时,大三学生许渊冲和吴琼、万兆峰等30多名外语男生报名成为第一批志愿翻译。

“我们这一代真的很痛苦!”许渊冲皱了皱眉头,在空中挥了挥手。很难平息他的愤怒。“我们的联合国大会被日本轰炸了...夜晚一路上都是火焰。”

“一英寸的河流和山脉,一英寸的鲜血,10万年轻人,10万军队。”尽管学校不推荐学生直接带头,但压倒性的爱国热情促使联合国大会的学生团体奔赴战场。一些来自联合国大会的学生加入了八路军,并利用他们的专长生产了大量急需的炸药和地雷。其他学生坚决申请了当时死亡率极高的飞行员。最终,12人被接纳,其中5人在战斗中死亡。

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选择留在校园里,不停地唱歌,延续中国文化的血脉。

“我们当时吃了八宝饭。所谓的“八宝饭”是老鼠屎、稻糠、沙子和沙砾等的混合物2017年11月1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齐聚北京大学,纪念西南联合大学成立80周年。许渊冲的校友、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的关颖(音译)回忆说,每次吃饭时,他们都要摇一摇饭盆,抖一抖沙子。

在困难环境中接受培训的联合国大会的学生是坚决、坚定和杰出的,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3882名学生中,有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4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名“两枚炸弹和一颗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名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和100多名人文学科硕士。

几十年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名,但是他们节俭、简朴和嗜睡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许渊冲先生的家里,地板和墙壁都是未上漆的水泥。在不到15平方米的书房和卧室里,一排用15元钱从二手市场买来的书架摆满了书。窗户旁边是一张旧桌子。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许渊冲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或2点。80年前,在西南联合大学较为简陋的校园里,在夯土墙教室里,他和他的同学们听着雨水敲打铁皮屋顶的声音,不停地努力学习。

董李,青年作业

1981年3月20日晚,中国男排与韩国男排争夺当年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场举行的世界杯排球赛入场券。

在中国排球的光辉历史中,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比赛。然而,由此引发的口号却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中国以15比9赢得了第五场比赛!"消息传来,北京大学的校园沸腾了。在宿舍楼上,一个个身体探出窗外,大声喊叫和欢呼。正是在这次胜利庆典上,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喊出了“团结和振兴中国”的口号。

很快,这个口号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传遍了全国,成为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声音。

"回想起来,这个口号不可避免地会被喊出."想起3月20日晚,口号发起者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77级校友、《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刘志达感叹道。他多次向记者强调:“这不是我自己的功劳,而是所有北大学生的心愿。”

其中,有长期被压制的民族自豪感,精神枷锁被解除后的*,以及准备一场大战的雄心壮志。它准确地勾勒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鼓舞和鼓舞着人们。

努力奋斗、虚怀若谷是刘志达时代北大学生的共同特征。他于1977年被大学录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幸运者。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会,决定恢复暂停了10年的高考。那年冬天,超过570万人涌入考场。尽管最终只有不到30万人被录取,但这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再次拿起书本,加入学校的队伍。

刘志达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他当时正在北京永定机械厂陪伴一位受伤的师傅。那时候,他快30岁了。机械厂的工人讥笑说:“刘志达精神很好。难怪他介绍给他的人不相配。他必须去上大学。”

余晓阳是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与刘志达同年加入该校,他是首都钢铁公司的一名装配工。那天他上完夜班,下了炼钢厂的高炉,收到了黑色和灰色的录取通知书。“看,北京大学!”60多岁的余晓阳想起了这一点,开怀大笑。

进入学校后,繁忙的课程和丰富的校园活动很快充满了他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地去教室,匆匆忙忙地去图书馆,排队买著名的中外书籍……”回忆起北京大学的校园生活,刘志达以前的老班长岑贤清说:“就像海绵吸水一样,人们拼命学习,饥肠辘辘。”

当时,学生会学习部部长余晓阳负责组织讲座。“有400人的办公室大厅通常有600多人。一些学生只是跑到讲台上,坐在演讲人的脚边听。”

1982年,当77、78年级的3000多名学生离校时,他们自愿捐款6000多万元,在太原修建李大钊、蔡元培铜像,以报答母校的恩情,表达振兴中华的决心。

如今,64岁的余晓阳是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他仍然记得他第一次进入学校参加文化复习时写的作文,题目是“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非常清楚地记得这篇作文的结尾。"他说:“通知贴在胸口,走出了首钢东门。那是早上89点钟!"从那时起,我在太阳面前步入了新的生活. "

巨大的森林震惊了世界。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大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呼唤新时代的新使命,用新使命激励新行动。

“我的梦想是让我们的儒家收藏成为世界上最权威的典范。在我编完《儒林外史》后的一百年里,没有人会超过我。”2003年,76岁的中国研究大师唐·发起了一个庞大的儒家和藏文汇编项目。这本“儒家藏书”包括古今中外的儒家经典。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集合。十几年来,唐带领400多人的编辑队伍,努力编辑了近3000万字。

近年来,一系列植根于大陆的重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北京大学开花结果。除了“儒家藏书”项目之外,《中国文明史》的多语种版本、《北京大学藏西汉简牍》(共七卷)、《北京历史地图集》都是北京大学在新时期强烈的文化积淀的芬芳。

艰苦奋斗的精神,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生成,大量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北京大学涌现。2013年,北京大学在干细胞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美国权威期刊纷纷报道,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中国风”。2014年,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单细胞基因组扩增技术的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诞生。2017年,北京大学的三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步...北京大学形成了合作创新的文化氛围。

作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继承了传统,发扬了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8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5月5日,来自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将齐聚北京大学,出席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传播中国的声音,谈论人类的命运。"由北京大学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是我们的荣誉和责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洪君说:“这是我们在新时期弘扬和实践北大精神的途径之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朝着建设有北京大学特色的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方向不断前进。

2011年,黄方森、张世英、杜维明等国内外知名学者齐聚北京大学,举办了以“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为主题的“中马高端对话”。2015年,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同年启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大基础项目《马赞》的编撰工作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将首次出版10卷,总计500万字。

2018年3月25日,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诞生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英国牛津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建立了英国校区。这是中国高等院校首次以独立运作的形式走出国门。汇丰银行商学院院长文海表示,120年前,中国人向英国、美国等国家学习,并创建了北京大学的前身“史静大学堂”。继前两个儿子之后,“帝国大学堂”来到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并建立了自己的校园,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崛起。

2017年11月18日,深秋的燕园非常美丽,金色的银杏和绿色的针叶树掩映着它。这一天,*北京大学召开了第十三次党代会。

这次会议明确描绘了北京大学的未来之路:到2035年,当*现代化基本实现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大幅跃升,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到本世纪中叶,当中国成为一个繁荣、*、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时,北京大学将牢固确立自己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阅读更多

《人民日报》向青年发出信息:肩负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总书记的访问在北京大学师生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做出新贡献:写在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