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实现全球温控目标,能带来多少经济收益?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7:00:57
...

实现全球温控目标,能带来多少经济收益?

国家NDC的排放差距与本文提出的自我保护策略。正数(红色部分)表示需要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近年来,由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频繁的极端天气、农业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等引起的气候变化事件有所增加。

尽管每一次事故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每个国家在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时,都不禁担心自己承诺的减排越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毕竟,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怎么能只以牺牲本国经济发展为代价呢?

《自然通讯》4月14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各国不能达到目前的国家独立减排贡献(NDC)目标,经济损失将远远超过减排成本。到2100年,与全球温度控制目标相比,全球总损失可能达到约150万亿至792万亿美元。

本研究由北京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俞碧莹和梁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介绍了一种全球合作减排的最佳策略,旨在实现2℃和1.5℃的温度控制目标,预计将带来约127-616万亿美元的累积经济效益。

问题:如何自发减少排放

2015年《巴黎协定》明确设定了工业化前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下的长期目标,并将1.5℃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努力方向。同时,提出了动态评估机制,即各国应根据自身能力加大减排力度。自协议签署以来,已有170多个缔约方提交了NDC。遗憾的是,研究表明,根据各国现有的NDC,很难实现全球温度控制目标。

许多国家出于对短期经济发展的考虑,可能会拒绝在短期内加大减排力度,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正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魏一鸣团队认为,“我们如何能让各国更积极地自愿减排?”

“经济发展和减排目标可能看似矛盾,但它们实际上是一个闭环的两个系统。社会和经济活动产生温室气体,导致自然系统的变化,这反过来又可能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因此,*、企业和公众都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气温上升和自然环境,避免损失。”该项研究的交流作者之一、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俞碧莹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因此,学者们致力于探索和改进气候变化评估模型,以实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平衡。

模式:平衡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

2016年,魏一鸣团队与国家气候中心、国家信息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人员合作,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科研任务,开发了“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C3IAM),实现了地球系统模型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双向耦合,评估了复杂动态系统未来可能发展下气候政策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C3IAM。

俞碧莹介绍,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并考虑了不同低碳技术和技术采用程度对经济成本和排放的影响。然后进一步量化这些影响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损失,最终实现两者的双向耦合。

清单:气候变化的经济账户

基于C3IAM的子模块和全球多区域经济的最优增长模型,研究人员分析了世界上12个地区和134个政党提交的NDC方案,发现大多数国家的NDC缺乏雄心,这与当前研究的主流观点是一致的。

该研究还表明,到2030年,世界需要在现有NDC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190-2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即把所有温室气体转化为二氧化碳后的相应值),以实现2℃的温度控制目标和280-3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实现1.5℃的温度控制目标。

“所有国家都应该加大减排力度。平均而言,中国将在现有的NDC基础上减少65%的碳排放,其中日本、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分别占101%、93%、85%和72%。同时,这些大国和地区只有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才能实现1.5℃的长期温控目标。”余碧莹说道。

她说实现净零排放是完全可能的。技术手段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生物质碳捕获和储存、能源互联网等。市场手段包括碳税和碳交易等。

如果所有国家都能实施这样的减排战略,2065年至2070年间,世界将会扭亏为盈。但是,到本世纪末,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100年的0.46%-5.24%。

收入:远远超过成本,为什么不呢

俞碧莹说:“我们正在把气候变化的‘经济账户’提上日程。如果各国不积极减排或做得不够,它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将面临的损失。如果他们加大努力来实现温度控制的目标,他们将获得多少利润。”这样,各国可以提出更合理的减排计划,从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热情,更好地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这项研究最初给出了每个国家的目标,但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各国认识到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并在低碳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发达国家必须向相对脆弱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魏一鸣告诉《中国科学》。

他说:“我们将继续在C3IAM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国的实施方法和对策,希望在钢铁、电力等行业达到更详细的技术水平。”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45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