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超90%高水平论文投国外 国内科技期刊路在哪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7:22:06
...

超90%高水平论文投国外 国内科技期刊路在哪

宋松画的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学技术的主要媒体,是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科学研究评价的重要标准。拥有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的数量居世界第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期刊的质量、权威性和影响力仍有很大差距。随着国家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技术创新的日益全球化,国内科技期刊如何赶超、转型、升级,尽快实现国际化?

国内科技期刊仍处于初级阶段。

平均影响因子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学术期刊的出版能力。

“中国每年发表数百万篇学术论文,超过90%的高水平论文被国外期刊转载!”不久前,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第十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发表了一篇令四人惊讶的讲话。

2013年,中国有4944种科技期刊,仅次于美国。然而,与*国际期刊相比,它们远非权威或有影响力。中国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德国等学术期刊的出版能力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司司长艾力民的调查,2013年,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被纳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发表论文23.14万篇,同年收录科技期刊139种。201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64,700和135。“论文数量增加了40%,而期刊数量只增加了4种。这表明我国优秀期刊与优秀论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关键是什么?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分会主任、《编辑学报》副主编游苏宁认为,目前国内科技期刊面临诸多问题:重指标轻读者,过于重视评价指标,弄虚作假提高指标,忽视读者口味;在重管理轻质量、追求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压力下,编辑独立是不可能的。重形式轻学习,学术标准控制不严,以及大量相关稿件的造假和剽窃。

"期刊质量是学术生态链中最关键的一环."《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长兼主编楚静丽认为,国内科技期刊仍处于起步阶段,无法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的注意力。

70%的出版单位是非独立的法律实体。

我们不仅要改革科技期刊的管理*,还要改革国内的科研评价标准。

国内科技期刊如何实现从追求数量延伸到追求质量内涵发展的转变?专家建议,在进一步加强高质量科技期刊培训,使其摆脱生存危机的同时,应加快其他期刊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中国的科技期刊长期处于*的保护之下,其中70%是非独立法人的编辑部,缺乏办刊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莉认为,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背景下,应稳步推进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编辑部改革,支持合格期刊进入市场,让社会效益和市场规则决定优胜劣汰,避免利益挂钩。

"要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必须改革现有的科研评价标准."艾立民指出,长期以来,在科研成果鉴定、学位授予和职称评定中,过分强调论文发表数量和期刊等级。结果,许多学术期刊变得功利化了。一些期刊为了收取出版费而失去了职业道德,版面上充斥着相关文章、人情和专业头衔。与此同时,重海洋轻地球的评价体系也迫使许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论文流向国外期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优秀论文的严重流失,国内期刊只能退而求其次。

"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应该有利于科技期刊的发展."楚静丽建议尽快改变以发表论文数量、期刊国家和等级、组织者为基础的方法,以论文的学术贡献为标准。同时,支持和引导国家公共基金支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优先在国内一流科技期刊上发表

平均而言,每个单位只出版1.3种期刊。

只有走规模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道路,国内期刊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科技期刊的质量不仅存在于一本杂志中,还存在于出版社、出版集团乃至整个科技期刊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背后。记者发现,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国际科技期刊正在向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

"我们已经通过公共渠道出版了大部分杂志和资源。"在论坛上,《自然》执行主编、大中华区自然出版集团董事尼克·坎贝尔强调了自然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所谓的“开放获取”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出版的一种新模式,它允许用户将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放在互联网上,以便迅速、*地传播学术成果。

据报道,像《自然》一样,发达国家的大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商业模式向现代数字出版模式的转变。

国内科技期刊分散、弱势的现状阻碍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学术期刊组织者的数字化转型滞后艾立民说。一方面,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整合与发展仍处于分散探索和项目实践阶段。缺乏标准、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和版权保护不足制约着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国各出版单位出版的期刊平均数量只有1.3种,数量少而弱,难以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和数字化。

专家指出,目前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功能正在从纸质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国内期刊只有深化*机制改革,走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的道路,才能增加科研成果的传播,提高国际话语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长兼总编辑江永茂建议,要充分利用群众团体、高校等学术机构在内容组织和出版单位在专业出版、管理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强强联手,合作出版,尽快实现规模化、集团化。

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开始在中国“抢滩”

国内科技期刊必须遵循全球出版业的规则,尽快实现国际化。

当中国科技期刊还在低谷徘徊,在困境中摸索的时候,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抢滩”。例如,自去年以来,《自然》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中国团队。今年一月,他们在上海发行了一本名为《天然植物》的新杂志。

面对国际巨头之间的激烈竞争,国内期刊如何尽快走出去走向国际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杂志社长毛邦和认为,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出版业的主流趋势,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已经成为无国界的科技出版集团。“按照国际标准办刊是中国期刊国际化的唯一途径,这是很自然的。”

专家认为,首先是编辑委员会、稿件来源和审稿人的国际化。备受尊敬的《自然》和《科学》在世界各地都有强大的咨询小组和评论家。建立一支全球性的编辑和审稿团队,可以重点吸引与中国科技界关系良好的外国科学家(包括中国科学家)和在外国学术机构获得稳定职位的海外学生。

第二,我们应该按照国际规则经营杂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期刊的出版周期。国内科学家不愿意为国内期刊投稿。除了后者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小,还有一个原因是出版周期太长。出版周期是目前国际学术期刊竞争的主要参数之一,一般为3个月为快递,6个月为全文。电子化将缩短出版周期。然而,在中国,对出版期刊的限制太多,如管理部门的官僚作风、对期刊长度的不必要限制、过长的评论和交流时间、排版和印刷效率低下等。

国内期刊能国际化吗?成立于2009年的英文杂志《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华尔街日报》执行编辑尼基(Nikki)表示,他们的海外编辑委员会占80.4%,国际评论占97.8%,海外学者占71.8%。在编辑过程中,他们不仅聘请了《自然医学》的资深编辑兰迪·莱文森参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还按照国际规则增加了质量控制环节,加入了国际版权服务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上述措施加速了《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的影响力,该杂志在出版的第二年,成为*唯一一份被列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原题:世界第二,影响因素低于国际平均水平,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在国外——国内科技期刊还有发挥吗?)

阅读更多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公布的新项目

专家讨论科技期刊:为什么“周晓”成为“载体”

中国投资9100万元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陈赛娟院士:重视国内科技期刊建设

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国际化是关键

据报道,中国数百种科技期刊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

以奖促建:引领科技期刊走向国际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