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科技计划体系下“冷板凳”怎么坐引发专家热议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21:11:32
...

“从现在到2017年是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项目的调整期。*应该设法保证在过渡时期对现有项目的财政支持。”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表达了一线科研人员的衷心祝愿。

2014年,科技*改革频繁出台,特别是《深化*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专项、资金等)》的出台。)”(以下简称《改革计划》),这被认为是近年来科技改革的最大动作。

在这次改革中,近100个*金融科技项目被纳入五大类。那么,在新的科技规划体系下,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会不会减弱?资金总额和管理渠道是否有变化?

为了回应科技界的担忧和疑虑,科技部部长万钢给了大家一剂“定心丸”:不仅不会削弱,还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作为从源头上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最重要载体,是高新技术的源头和科技创新的上游。它将在新的科学和技术规划系统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和系统支持。”在今天以“加强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为主题的香山科学大会上,万钢明确表示。

基础研究不能也不会放缓

“改革方案”要求“三个面向”。第一个重点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制定支持基础研究的科技计划。万钢表示,改革建议*应重点支持基础前沿、社会公益等公共科技活动,以及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然而,基础研究符合这一特点,是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一个领域。*资助是强制性的。

改革还提出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开展整个链条的创新设计,并协调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整个链条的创新设计中,基础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万钢说。

"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内外两方面都取得了加速发展."在谈到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时,自然基金委员会主任杨伟表示,中国基础研究正呈现出“定量发展与质量提高同步,研究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同步,国内发展与国际融合同步”的发展趋势。中国基础研究的动态发展体现在这三个同步中。

然而,杨威也承认,中国的基础研究要走在世界前列,任重而道远。相比之下,高科技和应用开发将会更快赶上。“中国的基础研究最迟可能领先世界。但一旦被引导,它将持续很长时间。只有通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我们才能迎来原始创新能力的全面转变。”

“基础研究是长期的、不确定的。”杨威表示,在中国科技*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基础研究需要统筹规划和前瞻性规划,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动态发展”。

在新系统下,支持将更加系统化。

“基础研究将在新的科技规划体系中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规划优化整合后,基础研究支持将更加系统化。”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说。

改革提出了整体链条设计。那么,这一链条前端的基础研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此,侯建国解释道:“改革后的五大计划之一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它专注于支持*探索的基础研究。注重总体部署,强调学科均衡发展,支持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从源头上提升创新能力。其创新成果也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重大科技问题浓缩的重要依据。”

侯建国表示,改革后,973、863和支持项目将纳入另一个基础研究支持渠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化整合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更加关注国家目标,重点支持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侯建国透露,根据改革方案,为了加强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中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将设立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本思路是:对于具有方向性的重大科学前沿,要突出科学目标,进行前瞻性布局,抢占科学制高点;对于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基础研究,应更多地体现国家意志,关注未来国家竞争力,进行战略部署。

基础研究的重点项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重大科研项目是指自2006年以来组织实施的六大科研项目,包括纳米尺度、干细胞、蛋白质、发育与生殖、量子调控和全球变化。它们的组织实施方式和管理机制更符合改革精神。管理机制得到适当改进后,可以继续实施到2020年。第二类是基于科学仪器的研究项目。第三是重大科学前沿和跨学科项目。此类特殊项目将以前瞻性的方式围绕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科学前沿展开,支持许多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的原创创新、新兴学科和跨学科学科的发展。第四类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研究项目。这些特别项目面向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如农业、能源、信息、资源、卫生、制造业等。它们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旨在为未来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并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如石墨烯、肿瘤与免疫、氢能等重要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积累和丰富科技资源数据库。

“基础研究的重点项目将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保持合理的比例,稳定一批长期服务于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团队。”侯建国表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将保持合理的比例,这可以基本稳定原973计划的主要专家组。

此外,基础研究也将反映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基地和人才项目中。

长凳不会变得越来越冷。

"基础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投资不足."孟教授在清华大学的发言代表了大多数与会者的观点。他建议在国家一级制定一个总体计划,并考虑如何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资。

在这次会议上反复提到的一个数字是,中国的基础研究基金不到R&D基金的5%,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20%左右。作为回应,万钢明确表示,将继续增加基础研究投资,同时利用地方和企业资金。调整财政投资结构,引导地方*大幅提高基础研究投资比重,鼓励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资,力争“十三五”期间有较大增长

杨伟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增加基础研究的经费。一是把握总量,力争到2020年基础研究达到R&D的10%或8%;二是调整结构,增加*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第三是寻求利益,做一些事情,什么也不做。

不管你有多穷,富有并不代表一切。与会者纷纷表示,要抓住改革的机遇,解决长期阻碍基础研究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提到最多的是评估机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鲁愚表示,目前“几篇论文”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发展。与此相关,他认为这种评价方法特别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在三年的年轻人到来之后,如果你不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拥有具有高影响因素的文章,你可以说再见。这极大地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余干说。

这涉及到与评价体系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即竞争与稳定支持之间的关系。鲁愚认为目前稳定的支持是不够的:“我知道一个非常成功的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每年需要大约250万元来运作。因此,他们需要从10个不同的来源寻求资金,并向10个不同的老板汇报。

“总的来说,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我们大学的其他科学研究,科学家都很难在某个领域长期坐冷板凳,因为投资大多是以竞争方式进行的。”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燕郊表示,延长一个领域的项目周期是一种稳定的支持。有必要通过不断申请竞争性基金来解决当前存在的节约余粮和稳定队伍的担忧,为基础研究容错和敢于冒险提供条件保障。有关专家认为,虽然应该增加稳定的支持,但不可能回到30年前的大锅饭状态,应该实行动态管理。

对于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议,万钢表示,改革方案提出要“优化资源配置,以需求为导向,分类指导,先行部署”。基础研究是这个国家的主要需求。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预测和判断,提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研究、产业化和应用示范是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它们的规律性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最后,他还特别强调,我们应该遵循科学研究和发现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北京,3月26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