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成皋之战,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本篇《历史知识》由5068小编为需要此素材的朋友精心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内容如下:
成皋之战背景
史书之上,对楚汉争霸过程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成皋之战背景曾有过详尽的描述。
成皋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由于此一战关乎楚汉兴亡,同时,它又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成皋之战中所折射出来的政治理论及战略思想,依然能引起后人极大地探索兴趣,而成皋之战的背景,也屡屡被人们所提及。
从历史角度上分析,成皋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先秦政权已然瓦解,政治形势陡然发生急剧改变。此时,两位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的统治权而展开了长期的较量,这便是成皋之战的历史背景。
成皋之战最初,尽管刘邦兵力上一度处于劣势,在正面战场上吃了败仗,致使家人被楚军所俘,然而刘邦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凭借其卓越的政治眼光,他很快看到了扭转乾坤的机遇。
首先楚军内部矛盾重重,将帅之间多有不和,战略调度上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其次,项羽占领成皋之后,因受彭越残部多方袭扰,后勤补给亦出现困难,此时,汉军若能稍作休整,同时争取人心,重用猛将,并用计策反楚将中有“亲汉”之心的将领,定能克敌制胜。
于是,刘邦依张良之计,游说楚将英布反水,同时联络韩信、彭越等部再战成皋,终在汜水一战中大破曹咎所率领的楚军,赢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成皋之战的评价
成皋之战是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楚汉争霸时期的一场历时两年之久的大规模城防争夺战,战争双方为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人皆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也是在那个战乱时代中叱咤风云的人物。
有关成皋之战的评价,在后世文献中鲜有记载,然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能从这场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战役中解读出许多深远的历史意义,从而以今人的理解和判断,给予成皋之战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战争之初,楚汉之间实力对比悬殊。项羽手握数十万雄兵,率先夺取战略要地成皋,继而在彭城一战中大破汉军,使得刘邦初次尝到了败北的滋味,甚至在一路溃逃的过程中,连自己的父亲妻子也沦为项羽的阶下囚。因此,历史对成皋之战的评价,普遍是,最初刘邦以弱小的军事力量抗衡项羽的一场战斗。
可战争的结果,为什么是汉军大获全胜,从而完全扭转楚汉之间的强弱形式呢?这就要从刘邦兵败彭城后,重新制定了战略方针说起。武功盖世的项羽无疑是当世英雄,然而他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即缺乏政治谋略,难以驾驭麾下有才的干将,比如英布就是其一。
工于心计的刘邦一边联络韩信、张耳所部,扩充军力,准备卷土重来,另一边积极游说楚将英布倒戈,使得项羽未经交战便先失一员大将。所以,从刘邦站前所做的诸多准备工作来看,成皋之战之所以最终会以楚军的全面溃败而告终,其罪或许并不在曹咎的指挥无能,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项羽的政治远见不如刘邦,这或许才是最正确的对成皋之战的评价。
成皋之战过程
成皋之战,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两位首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天下的统治权,围绕战略要地成皋而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成皋之战过程繁杂,规模浩大,从汉二年五月至汉四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之久,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场直接决定了楚汉兴亡的城防争夺战。
由于成皋之战过程持久,因而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出现了几度形式转换。
首先,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无论在兵员数量还是战斗力上,都比刘邦的汉军高出一筹,因而最初刘邦是处于劣势的。再加上凭借奇袭占领了彭城之后,刘邦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安于逸乐,疏于戒备,不久就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打得溃不成军,狼狈出逃,彭城也因此而失陷。
然而痛定思痛之后,作为出色的政治家的刘邦很快调整了状态,采纳张良等谋士的正确建议,联合韩信、张耳等部壮大汉军实力,继续强军备战,同时,充分利用楚军内部矛盾,策反英布等大将,逐步瓦解楚军正面战场的战斗力,在多次与楚军的交手中积小胜为大胜,从而一举扭转了整个战争的格局。
此时,成皋之战过程已进行到决胜阶段,汉军在兵员素质和战斗力上都有了大幅提高,而楚军却因粮草供应线被汉将彭越所阻而出现了后继乏力的现象。急于速战速决的项羽遂派大司马曹咎驻守成皋,岂料,这重大战略失误终究为楚军带来了灭顶之灾。急功近利的曹咎不听项羽的嘱咐,被汉军的激将法所误,终在汜水一战中遭受重创,导致成皋之战以楚军的惨败而告终。
上一篇:二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下一篇:染过黑色的头发能换别的颜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