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背景是什么?鲁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非常经典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鲁国仅有3万军队就战胜了齐国30万大军,实在难以想象鲁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如果鲁国能用3万人就击败齐国,那齐国凭什么还能称霸那么久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长勺之战的背景,还有鲁国究竟是靠什么打赢这场实力如此悬殊的战役的,一起来看看吧。
长勺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交战于长勺,最终战事以齐国败北,鲁国胜利宣告结束。
由于当时鲁国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赢了齐国,所以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对后世影响很深,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至此进入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当时齐国和鲁国都是重要诸侯国,他们又比邻而居。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动荡时代,两个国家之间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进而容易造成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国君继承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亡他国避难,当时公子纠在鲁国,获得鲁庄公的支持。
内乱结束后,国人于是决定两个公子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是齐国的国君。
最终,公子小白凭借运气更先一步回到齐国,成为了齐国国君,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新即位的齐桓公对鲁国非常不满,而鲁国也想扶持公子纠当上齐国国君,于是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场大战,但没想到这场大战,鲁国惨败。
鲁庄公面对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最后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桓公处置,才避免了进一步大战。但其实齐桓公并没有完全消气。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终于巩固了自己的国君地位,他自忖实力强大,于是决定兴兵伐鲁。
鲁庄公听到消息后,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共同对抗齐国。事实上,在上次大战失败后,鲁庄公就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同时也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与此同时,鲁国一位叫曹刿(guì)的人不忍看到国家受难,于是求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
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大战的条件。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带领军队侵入鲁国,鲁庄公决定暂避锋芒,退守有利于反攻的地点长勺。
当时齐国擂鼓进攻,鲁国则避而不战,只令弓弩手射击压阵,使得齐国无法有效进攻。
在经过两次进攻无效后,齐国军队有些心浮气躁了,就在这时,齐国第三次擂起战鼓,向鲁国发动进攻。
曹刿发现这次齐军势头没有前两次大,于是建议鲁庄公擂鼓应战,最终鲁军一鼓作气,直接打败了齐国军队。
鲁军战胜后,庄公打算直接追击,但曹刿担心齐国会有埋伏,于是登高观望,发现齐军旗鼓杂乱,兵器颠倒,车轨混乱,于是才下令追击。
最终鲁国给了齐国沉重打击,获得大量甲兵和辎重。
这次长勺之战,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只是一次诸侯间的小战。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珍贵的军事辩证思想。
这场战争中也流传了很多经典名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鲁国正是依靠齐国气势变化这点,在最好的时机迎战,打赢了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