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深耕“一流本科教育”中的本科生科研

科普小知识 2022-07-14 16:47:24
...

■米拉·吉尼斯·陆晓东

“双一流”需要培养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创新。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大学不能仅仅通过向学生传递已有的显性知识来达到目的,还必须让学生学习“如何创新”的隐性知识。在教师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和学生的暴露是传递隐性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本科科研课程已经成为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科科研课程起源于美国,其发展和传播经历了“重点大学萌芽——遍地开花,各具特色——外国大学借鉴——逐步推广”的几个阶段。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年创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将本科生纳入研究团队,这是美国第一个本科生研究课程。在短短的30年间,几所大学相继采用了这种本科教育模式,并分别建立了本科研究项目。目前,美国高校的本科生研究“遍地开花,各具特色”。基础教育正在借鉴本科研究性课程的理念和思路。

中国大学本科研究课程的学习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一开始就迅速站在世界本科教育发展趋势的前列。1995年考察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研究项目后,清华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本科研究与培训项目”,逐步将本科研究与培训项目与教学项目相结合,并尝试将培训活动“课程化”。自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政治基金”等相关制度为基础,建立了一套以“研究课程”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同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培训项目。此后,通过教育部“质量过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特别推广,本科生研究课程开始进入更多的学院和大学。这是过去20年来中国本科教育最重要的进步之一。

尽管开设本科研究课程的大学数量在逐渐增加,但大多数本科研究课程的性质仍然薄弱,一些大学尚未系统地开设本科研究课程。高校仍需在教育理念、本科研究课程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方面下大力气。

然而,有些人也会质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从事科学研究。本科研究有必要以课程为基础吗?答案是肯定的。如前所述,科学研究活动的教育和教育意义超出了教科书所能提供的明确知识。隐性知识,包括认知信念、方法和技能,难以在整个科研过程中清晰表达,隐藏在过程和行动中,必须在师生互动中传递和深化。以上的意思,简单的演讲是为了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在科学的前沿;或者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知行合一”;正如杜威所说,“除非是行动的产物,否则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和富有成效的理解。事实的分析和整理是增加知识、获得解释力和做出正确分析的必要过程。纯粹从思想上是不可能获得这些丰富的学习成果的。人们想发现他们必须对事物做什么,他们必须改变环境。这是实验方法的经验,也是教育必须学习的经验。”

对于大学生来说,科研课程有许多意义和功能。首先,通过选择科研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作为隐性知识的科研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第二,要解决问题,必然导致学生基于问题的建构性自主学习,这是对课程学习的补充和补充。第三,学生可以在具有流动性的科研团队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第四,师生和学生在学术领域的深度互动和交流是大学和网络学习的本质区别。第五,学生发现并验证他们参与科研的兴趣,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发展选择提供机会和背景。在这方面,许多中外大学都有许多生动的案例,增加了人们对本科研究课程有效性的信心。

从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研究课程的发展来看,高校需要把本科研究课程的发展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方向。在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和过程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应在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交流和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方面下大力气。

第一,教育观念的转变——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

美国大学本科生研究课程的导师密切关注研究领域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学生的科学研究结束时,导师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进行跟踪总结。

在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国内大多数高校在本科研究工作中容易陷入误区,即把本科研究等同于普通研究,遵循统一的评估筛选标准,以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教育效果标准,甚至对作者排名、发表水平等做出过度区分和不当奖励。不要把本科生的研究视为一个“教育过程”。这反映了本科研究性课程教育的功利取向。与此同时,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估标准和培训往往会疏远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动机,旨在保证研究和出国的科学研究参与无法在本科教育和培训系统与研究生教育和培训系统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

第二,过程管理的重点是分级管理和兴趣激励。

学生的分级管理和兴趣的激发是本科科研过程管理的关键。大学在深化本科研究课程时,应注重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进入校园的新生有机会参与任何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他们首先有机会在不同的实验室和研究小组中轮换。一方面,他们有助于适应大学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项目的具体内容,并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导师还可以让科研团队中有经验的学生通过“推陈出新”的方式把他们的经验传递给新生。

第三,应改革奖学金评定标准,使其能够进入科研过程。

目前,许多高校都有“以平均绩点为导向的学术成就观”。重要的原因是奖学金的评估是基于平均绩点。从本质上说,奖学金应该鼓励创新,支持和鼓励本科生参与本科生研究课程。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逻辑变化,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和方向的深刻变化,也可以解决本科研究课程的经费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在学术改革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已经给学校带来了值得注意和称道的变化。

在学生有充分的机会独立探索和工作、原创思想得到支持和珍视的环境中,创新往往会开花结果,这就是“一流本科教育”的真正含义。奖学金改革的目标是突出激励创新的作用,使创新超越GPA,成为大学的新价值,为探索和独立工作提供奖学金支持和帮助。

(米拉·古尼斯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硕士,陆晓东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新闻(2018-05-08,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