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着力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长效机制
河海大学紧紧围绕社会需求,注重产学结合。基于“重基础、强化实践、拓展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出一种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包括“知识建设+专业实践+价值塑造”、“校园培养+基地培养+社会实践”和“校园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的全过程,形成校企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以社会需求为牵引,构建企业“全员参与”的培训体系。联合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独特优势,共建323个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覆盖全国23个省市。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被聘为基地指导员,共计1671人。建立由学校和基地单位的管理部门和业务实体组成的联合培训基地管理委员会。双方应分别设立基地管理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由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组成,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计划和质量标准体系。在招生过程中,基地辅导员参与招生宣传,吸引高素质的学生。参加复试,检查学生的潜力;确定一些基于订单的培训清单,并优先录取。在培训阶段,基地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和参与论文答辩的基础上,通过开设应用课程、参加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融入研究生培训的全过程。在就业领域,一些基地建立了就业联盟,通过供求信息的相互通报,共享信息资源,准确招聘研究生。
在双向投资的驱动下,应建立“校企共享”的保障体系。围绕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基地监管、学生管理和条件保障,建立基地评估和评价体系,建立“子学院对接+子区管理+子类型评估”的全覆盖基地管理网络。围绕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学生双重身份管理、双重导师管理、学位管理等制度规章和管理制度。在基地实习期间,研究生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双方管理部门、业务实体、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对研究生进行协同指导和管理。围绕研究生实习、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建立双向条件保障机制:开发互动式研究生基地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解决基地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师生双向沟通等问题。学校将为每位研究生购买意外保险,并给予基地主管和基地经理工作津贴。基地单位应支付研究生工作补贴,并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设备和生活条件。双方每年投资约4200万元人民币进行联合研究生培训。
以各方共赢为目标,构建“长期运作”的利益共同体。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完成了课程学习。每年都有1400多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基地单位,依托专业技术岗位,指定生产或应用研究项目,开展为期一年的“在职实习”。依托顶岗实习,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有了很大提高。367个实践项目被列为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3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被评为全国优秀工程硕士实践成果获得者,37篇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专业硕士论文。企业在学校聘请一名导师作为专家顾问,为企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基地导师自行晋升,并聘请了50名江苏省行业教授。通过对研究生和内部导师的联合指导,可以拓宽对外合作的渠道,获得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增强行业的影响力。依托基地平台,校企共建实验室和科研院所,企业为学校提供研发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校企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研究,促进校企合作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双方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个研究生培训基地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SASAC命名为国家大学实践、教育、创新和创业基地。七个基地被命名为国家示范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中一个工作站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11个工作站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