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浩院士:科普做出大影响力大情怀
朱俊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著名红外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科学技术专家。先后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和12项省部级科技奖。他于1978年加入上海科普作家协会,致力于科普事业近40年。他现在是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名誉主席。这张照片是我们的记者叶拍摄的,除了他的签名。
■徐,本报首席记者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共有1000多名院士,他们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很少有人以科普闻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位从小就深受大众科学影响的院士心中,大众科学的重要性不亚于科学研究,甚至达到了他生活的一般模式。
“眼睛与太阳”、“物理学的进化”和“从现代物理学的概念看宇宙”...从很小的时候起,朱君浩对科学的热爱就深受科普杂志和书籍的影响。根据他的理解,科学家应该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一幅他们对某一科学知识的理解的动态画面。画面越精细、越清晰、越流畅,这些科学内容就可能被学科外的人更好地传播和接受。
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褚君浩说,科普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科学知识本身;第二个维度是知识的起源。第三个维度是科学知识与社会、经济、工业、文化甚至哲学之间的联系。如果科学普及能够完全理解这三个维度,那对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很好的促进,科学家也可以实现自我完善。
朱俊浩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十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参事。人们经常问褚君浩:“你怎么能这么忙着做这么多事情?”他说,分开看,真的太忙了。但是如果他们之间建立了良性循环,就可以同时做好,而科普是他的法宝。
朱俊浩在做科普工作的时候,始终坚持一件事,就是围绕自己的专业做好拓展,关注知识点的物理前景,把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技术应用、社会价值、发展趋势联系起来,甚至参与政治。例如,他在担任市*参事期间,基于光电技术、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的普及,提出了“低碳世博”,完成的报告得到了*领导的批准。在他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期间,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法案,这些法案都被作为立法或修订法律法规的基础。
朱俊浩常说,科学研究只是科学家的一种能力,而科普需要更多的能力。在高端科学普及的实践中,可以获得更多跨学科研究的机会。例如,在他倡导的浦江跨学科论坛上,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的研究员阮康成就国家863计划批准的课题进行了交流——俗话说,“行如一山”。科普是移山的好方法。”
"科普可以影响许多人。"朱俊浩觉得这种成就感在实验室里很难获得。他有几个优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听了他的科普讲座后决定参加考试。天合光能是世界第二大太阳能光伏企业。“听了我的汇报后,公司的技术总监张考上了我的博士生。后来,他带领团队创造了世界上最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多晶硅和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朱俊浩给外国高中校长做了一个科普报告,讲的是“成长的感觉”,主要讲的是科学和灵感的故事。校长们回答说:“褚院士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创新精神,还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家庭和国家的感情。”。朱院士通过自己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思路
然而,在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从事的是科普工作,他们的工作量不包括在评价中。"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科普热情."对此,朱俊浩建议,鼓励科学家普及科学应该在制度上得到体现,这样更多的优秀科学家才会乐于和放心地普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