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科普

浅谈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精神疾病让人更“精神”?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14:22:34
...

浅谈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精神疾病让人更“精神”?

人们经常说一个笑话:“自从我得了精神病,我变得越来越有活力”,有时这是真的。每个人都熟悉的抑郁、焦虑和失眠都以萎靡不振和无精打采为特征。什么疾病能使人“越来越有活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病”——躁郁症。

美国精神病学教授贾米森在他的著作《疯狂的天才》中列举了许多患有这种“天才病”的文学和艺术名人,如画家梵高和作家海明威。从这个角度来看,躁郁症似乎更有利于天才,但是躁郁症不仅仅是天才会得的一种疾病,它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什么是“双相”?

正常人的情绪波动,大起大落,一般可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有些人,他们的情绪波动太强,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正常范围,太高“高”或太低“低”,这是“双重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双相位”(拼音为“正”,读四声)并不是“双向的”。“相”是指一定的状态,如水蒸气、水和冰是三相。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躁狂期”和“抑郁期”。然而,这种状态在许多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并不是沿着某个方向直线发展,所以它被称为“两阶段”而不是“双向”。

严格地说,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先决条件是至少一次“躁狂期”,即至少3-5天持续的情绪高涨、思维敏捷、精力充沛等。而我们所知的抑郁症只是“抑郁阶段”,没有“躁狂阶段”。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只有“抑郁期”,无论发生多少次抑郁发作,都只能被诊断为抑郁,但只要有一次躁狂症(或轻躁狂),无论是由原发性还是药物引起的,都需要将其改为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是什么?

躁狂期的主要表现形式可概括为“DIGFAST”,分别是注意力分散,即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失眠,即睡眠需要减少(睡眠减少且不知疲倦);夸大,即夸大(认为自己的才能杰出而神奇);思想的飞行,也就是说,思想逃跑(思维联想加快);活动,即增加的活动(如交流和参与);言语,意思是强迫言语(在激流中说话);粗心是指做事不考虑后果。

抑郁的主要表现是:抑郁(包括绝望、无助、无用等)。)、失去快乐(不快乐)、失去兴趣(不想做自己原本喜欢的事情)、精力下降、消极的言行(感觉不到活着)、思维迟钝(脑袋看起来生锈)、体重减轻、早醒等等。

临床症状的复杂性使得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期”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那么,如何区分“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一般来说,与单纯抑郁症相比,双相抑郁症具有以下特征:

1.发病年龄较早,“双相抑郁”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7岁,“单相抑郁”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6岁。

2.双相情感障碍的家族遗传史;

3.睡眠增加(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失眠);

4.体重增加(体重减轻在单相抑郁症患者中很常见);

5.愤怒、敌意、冲动和无法控制。

这些症状的出现通常表明双相抑郁的可能性更大。此外,患者经常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服用抗抑郁药2-4天后,他们会反馈说他们的抑郁情绪明显改善,这通常表明有患躁郁症的可能(抗抑郁药需要10-14天才能生效)。

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相对复杂,首先考虑的是遗传因素。在所有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率最高。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8-18倍。换句话说,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患有躁郁症,其子女的患病率比父母没有疾病的人群高8-18倍。

其次,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主要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大脑中,如果这些神经递质减少,将会有一个抑郁阶段,如果它们增加,将会有一个躁狂阶段。

此外,大量研究还表明,内分泌紊乱、脑结构变化和心理社会因素也与双相情感障碍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感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通常伴有抑郁和躁狂症的反复交替发作。在躁狂发作期间,人们会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精神”表现,而在抑郁发作期间,他们会表现出“萎靡不振”的表现。这两种表现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因此有必要尽早识别它们,并尽快接受规范化、专业化的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应该如何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愈的,首选药物是情绪稳定剂。顾名思义,情绪稳定器是使情绪在正常范围内尽可能稳定,而不是上下波动。情绪稳定剂主要包括锂盐、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氯氮平、利培酮等。

有些病人问,“双相抑郁”已经用情绪稳定剂治疗过,有必要使用抗抑郁药吗?这取决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如果达到中度或重度,毫无疑问必须同时使用抗抑郁药。如果抑郁不严重,原则上不需要抗抑郁药物。

此外,心理干预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也至关重要。

作者:骆艳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倪凯基、梁云林医生

“大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