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强县引优质教育:高校“下嫁”别盯土地房子
本报记者李建平《中国青年报》(01版,2015年5月19日)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将迁至浙江省慈溪市。医院院长王最近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800亩土地,8000亿元,已婚。”
在浙江省,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下嫁”县(市、区)相似的高校并不少。据有关人士透露,在全省22所独立学院中,除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坚持以杭州和宁波为省会外,其他独立学院和相关县(市、区)已进入“谈婚论嫁”阶段。
面对全省本科院校“下乡”的趋势,浙江一批高职院校也率先“下嫁”县(市、区)。
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刺激高等教育热?
在正式签署慈溪市搬迁协议之前,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也抵制了高校与当地*合作搬迁的“联姻”。
据报道,浙江的一个县愿意给这所大学800亩土地和8亿元人民币。然而,该校认为,尽管地方*在土地资源方面可以轻松满足高校的需求,但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社会实践条件不利于办学和培养人才,并决心断绝这种“婚姻”。
然而,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慈溪在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签署协议之前,也主动寻找各大高校。起初,这座城市希望建立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然而,浙江省教育厅的要求是,必须引进世界前30名的大学,否则将不予批准。然而,世界排名前30的大学似乎不愿意以这种模式合作办学,这一愿望就此结束。
然后,该市计划引进四川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来开办分校。出于各种原因,这个梦想再次落空。这时,宁波的另一所大学提出要搬到慈溪,但是这个经济强大的城市拒绝了。
2014年,慈溪市国内生产总值1111.56亿元,财政总收入196.92亿元。据有关人士介绍,慈溪市在新的发展阶段有“桥梦”、“大学梦”和“大港梦”。第一个梦想已经实现,即连接上海和宁波的杭州湾大桥将建成通车。目前,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和大港港的建设正在推进中。
海宁市引进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等两所大学,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68.48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08.49亿元。诸暨市引进浙江农林大学暨南学院,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980.48亿元,财政总收入109.54亿元...
一些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试图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解释一些沿海县(市、区)迫切引进大学的愿望和措施。有学者表示,如果县域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将会有发展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和冲动。一些专家认为,在精英高等教育时代,大学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地级市一级。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将延伸到县市的生存和发展。
在陆地上建造房屋很容易,教育人民的环境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
起初,当地*只愿意把500亩土地和5亿元资金给一所“嫁给”一个县(市、区)的大学。后来,该大学将其价值提高到800亩土地和8亿元资金。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当地*同意了大学的要求。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钱:在推进城市化和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仍然留在该地区,没有从大学流出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投资。引进万人大学将对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提高人口教育水平、增加文化发展氛围、支持当地经济和工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种项目不仅可以利用大学提升县市形象,而且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县(市、区)引进大学的热情和动力不亚于90年代引进外资的热情和动力。少数打算移居国外的大学也成了不担心婚姻的“公主”。一些大学校长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他们每周将接待一到两名当地*官员,会谈的中心议题是介绍大学。
一些大学扩大和整合资源的途径是学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模式和经验。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光表示,2000年前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市北仑港区、2004年前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模具城都有成功的校企合作、专业与行业合作、院校与县整体合作。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石秋恒密切关注和研究大学与县之间的合作,他说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成功途径。建设大学和建筑等硬件项目很容易,但建设专业建设和教育环境等软件项目却很难,因为这些项目不可能一夜之间成功完成。
另一方面,谁先搬到一个县(市、区)去办一所独立学院,谁将是第一个被测试的,入学分数在头几年肯定会下降。宁波大学科技学院院长王表示,在全省独立学院迁至县(市、区)办学后,大家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重组通常取决于母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所在县(市、区)的区域优势。记者访问了浙江工业大学枝江学院的官方网站,发现该学院已迁至绍兴市柯桥区,但官方网站上的广告地址仍然是杭州市枝江路182号。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蔡表示,对于地方*来说,引进高校应该考虑它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是否能发挥主导或支撑作用。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提高,两者的效益能否最大化是一个关键问题。
仅仅为了获得土地和房子而搬迁整个大学是没有回报的。
石秋恒认为,地方*通过提供土地和资金来吸引高校整体搬迁的模式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现在最令我担心的是,地方*急于引进高校,只注重一次性的硬件投资,而不注重专业结构是否合理、资金保障是否负担得起、运行模式是否合理等“软件”问题。引进的高校将来可能成为县(市、区)的负担,浪费高等教育资源。
“从资源、土地和住房的角度来看,不考虑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与成功,就转移高校是一大禁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宁海学院院长余维增说。
当一个学生去一所拥有新校舍和专业的新大学时,他的成长环境与拥有许多专业的老大学完全不同。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在2015年全市高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不能单纯为了获取资源而搬迁整个学校。仅仅为了获得一块土地和几栋房子而在县(市、区)办学校可能弊大于利。
宁波市副市长张明华要求相关高校着眼长远发展需要,明确各校区的管理定位,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各校区的文化认同,实现各校区与所在县(市、区)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共赢。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表示,宁波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指导意见,探索建立高校与县(市、区)*共建的长效机制。县(市、区)*应将高校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你有我,我有你”的格局。建立以人才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为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与区域产业相联系并在组织系统中转移到该区域的大专院校的二级学院将为每个学生提供补贴。具体标准将在学校和当地*双方达成协议后,在合作建设协议中规定。
随着本世纪初大学城的建设,县市“下嫁”大学的趋势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动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羞辱地方*,损害大学声誉。据有关人士透露,浙江省教育厅领导亲自主持了校长与市长的协调会,并提出了严格要求。省教育厅拒绝批准市*的贫困和不足的工作。如果大学教师代表大会不通过搬迁决议,省教育厅将不予通过。
杭州,5月18日(原标题:一些经济强县热衷于引进高质量的教育,并面对“橄榄枝”——大学“下嫁”,而不是仅仅盯着土地和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