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大为学生量身打造思政课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22:54:45
...

12月6日中午12点,北京大学科学教学楼。

在听了近两个小时的“大课”后,北京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和两名女学生堵住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核心教师兼党委书记孙邦柱教授的嘴,问了一个“小问题”:我应该如何思考老师在课堂上对我的专业选择说了些什么?

这不是孙邦柱第一次遇到学生这样的问题。在她经历过的“包围、追击和拦截”中,这样的问题并不敏感。同一天,孙邦柱正在讲“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这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大学马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试点课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理论”的课题之一。这门课程共有11个主题,既有历史也有现实,既有理论也有实践。

在能容纳200人的教室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1997年和1998年出生的学生,甚至有些是00后出生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往往更加关注虚拟网络世界和个人的内心世界。此外,由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主义的影响,这一代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围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困惑甚至疑虑。

即使在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战线——北京大学,这种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北京大学马援分校副校长李玉文教授所言,面对北京大学头脑清醒的毕业生,这种挑战只会更大。

孙邦柱听到学生们经常问的问题:“老师,你相信你说的话吗?”

北京大学马援分校的教授们没有回避这些问题。

让学生感受思想政治课的脉搏

北京大学马援分校的教授们已经开始了一个接一个的讨论和调查。2014年,他们收集整理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建议,超过10万字。2015年,他们举行了五次座谈会,面对面地听取学生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2016年,他们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研讨会由博士助理主持,向学生敞开了大门,但领导和老师都被拒之门外。这只有一个目的:倾听学生更真实的声音。

一位助教还记得,在座谈会的前一天,北京大学马援分校的几位领导和教授问他们是否可以参加,但他们都被助教反驳了。座谈会正式开始前,助教对学生们说:“今天,没有领导也没有老师,请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为北大的思想政治课加油!”

根据座谈会的现场记录,李玉文发现学生的意见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或“不清楚思想政治的含义”。

另一个对思想政治感兴趣,但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质疑课堂上学到的一些内容。

北京大学马援分校的副教授王九高说,学生们现在拥有广泛的知识、活跃的思维,以及收集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众多便捷渠道。他们对一些历史或社会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生直言不讳地说:真理不应该害怕被讨论、比较或批评,相反,它应该在讨论、比较和批评中获得更顽强的生命力。

“这是为了敦促教师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解释知识,从而使讲座内容更具当代性,并回应和解释学生的真正关切。”李玉文说。

在北京大学的马援,讨论、辩论甚至辩论已经逐渐成为思想政治课的学术规范。他们甚至开始专门为思想政治课进行辩论比赛,希望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和老师清楚地解释问题和原因。

除去过程中的水分,留下干货。

近几年来,李玉文通过调查研究,梳理出了思想政治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根本问题”,如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看待当代剥削问题,如何区分*核心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如何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要坚持集体主义等。在他看来,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关心的敏感而重要的问题。一旦老师理解了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受到欢迎。

北京大学马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也说,没有教不好的课程,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门课是否有趣,能否吸引学生,取决于老师,而不是这门课。事实上,在北京大学,一些思想政治课的出勤率甚至高于一些专业课。其中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吸引了许多学生参加。一些学生在听完课后主动和老师拍照。

北京大学教授马援在申请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时提到,“通过调查,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存在、尚未解决、解决后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找出这些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现实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12月6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理论”专题讲座的主讲人孙邦柱强调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她说,当一个国家判断自己的方向和发展方向时,它有三个维度可以参照:历史、国际和现在,也就是说,它应该有一个历史的视角、一个国际的视角和一个立足现实的立足点。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现实是什么?孙邦柱向学生展示了一组数据:从每小时起降的飞机数量来看,当时法国*机场有60架飞机,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每小时只有两架飞机起降。

这是两个大女生最感动的地方。她告诉记者,在高中时,她经常学习“它是什么”,但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她对某些事物发展逻辑的理解是模糊的,很难作为一种方法论来“指导”她自己的发展。

事实上,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的难点。在李玉文看来,从知识的积累到方法论的形成再到价值的升华,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用这些理论解释现实更加困难。但是必须努力去做,因为这是学生们最关心的。

不久前,“大学空洞症”的话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这个话题中,提到了一组数据,说北京大学40%的新生认为生活毫无意义。在12月6日的课上,孙邦柱再次提到了这个话题。她说,如果这些学生用历史、国际和现实的三个标尺,用垂直、水平和当前的三个坐标来重新思考,他们可能会发现,“那些挫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什么?”

课程结束时,孙邦柱问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能找到一个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的选择吗?”

"如果是这样,我们会傻到不选择吗?"孙邦柱接着问,“没有?有必要选择一条优势大、劣势小的道路吗?”

孙邦柱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邱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10日02版)

阅读更多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十八大以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