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智能制造需要“智造型”人才发展计划支撑

科普小知识2022-07-16 20:24:54
...

“中国制造2025”拉开了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帷幕,以应对全球新一轮技术和工业革命的挑战。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目前,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划、标准、示范项目等要素已逐步实施和推广,资金、资源等要素不断聚集到智能制造的关键领域。然而,在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和成长计划的部署上仍然存在差距。“智能建模”人才计划缺乏顶层设计,对支撑智能制造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能因素缺乏高度重视,缺乏软实力发展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未来国家智能制造的长远发展。

首先,智能制造催生了对“智能建模”人才的巨大需求,市场前景非常看好。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回归,智能制造业的兴起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工业制造业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人工智能、3D打印、量子通信、知识进化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给传统的工业制造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中国制造2025”规划了“三步走”战略,并确定了未来10至30年的10个关键领域和发展目标。在人才需求中,“智能建模”人才将成为快速增长的焦点,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精英、高技能工人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2016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2012年中国的工程专业毕业生排名世界第一,占38.1%。事实上,2016年工程类毕业生总数已达119万人,与“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约有8000个,占工程类专业总数的50%,为“智能建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培养和成长问题亟待解决。“智能建模”人才是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新型人才,是适应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智能建模”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制造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传统工业制造人才培养最初采用前苏联模式,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之后,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努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21世纪以来,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跨学科、宽基础、宽口径培养成为热门话题。专业人员教育和通才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智能制造蓬勃兴起的挑战下,传统的制造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知识的快速更新、信息的大量涌现、制造业的颠覆性发展以及智能的高度进化,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科学家、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的界限和内涵。然而,工匠精神的缺失、工程教育与时俱进的不足以及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匹配率低的现实,恰恰证明了迎接智能制造挑战的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

此外,工程教育在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滞后,教育改革亟待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紧跟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如今,在机械、船舶、航空、航天、水电、高速铁路、汽车和家用电器等工业制造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得到了工程教育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的支持。目前,工程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工程。大学教育的一体化和同质化趋势导致了高等教育与工程实践的脱节和校企合作的异化。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卓越计划、产学结合、CDIO、专业认证和新工程理念等新尝试,积极推进工程教育转型升级。为了应对智能制造的挑战,德国工业4.0在2017年推出了“人才培训和案例”,提出了人才稀缺、新能力培训、学习工厂、员工培训等概念和措施。专注于解决人才问题。

因此,为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国迫切需要制定并出台“智能建模”人才支撑发展规划,以促进人才培养特别是工程教育的转型升级。如制定“十三五”规划和与“2025中国制造”相匹配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支持智能制造重点领域的重大人才发展项目,支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培训计划。结合高等教育领域工程教育的改革突破,实施校企紧密结合培养人才的重大举措,并以资金、项目、税收优惠等形式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推进“智能建模”人才支撑计划的实施,在新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代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段宝岩,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