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播种东方巨响
核爆炸试验后,林俊德(左一)和参与者在完成从试验场地区域取样的任务后拍了照片(数据照片)。制图综合设备部
1960年10月1日,他用一根杆子致力于中国的核试验,一端拿着书,另一端拿着简单的行李。
1964年10月16日,张爱平将军根据他测量的冲击波数据向*总理报告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
2001年12月,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仍在国防研究和试验的前沿努力工作。
2012年5月31日,他在病房里九次要求起床工作。在计算机上完成近3个小时的科学研究数据后,他于75岁去世。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
这位我国爆炸力学和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去世后,总装备部一个基地的所有士兵都举行了一场含泪的挽联:“万岁,艰苦奋斗,惊天动地的事情;我对此漠不关心,并愿意成为一个匿名的人。”
医院病床上的铁血士兵
从林俊德住进Xi唐都医院到他去世,只有8天。
在病历本里,医务人员记录下了“铁血战士”的最后一刻。
5月24日,在病房的第一天。医生和林俊德讨论了治疗计划,林俊德恳切地说:“我从事科学研究,最相信科学。你可以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这样我就可以安排我的工作。”
同事、学生和亲戚纷纷来到医院看望他。林俊德说:“我没有时间。一分钟足够来看我了。问问我妻子其他的事情。”
他要求他的妻子在医院附近找一所房子接待他。远道而来的亲戚也是如此。没有讨论的余地。
5月26日,在病房的第三天。当他早上起床时,林俊德要求他的妻子向医生请假,说医院可能不会在周末给他治疗,看他是否能回到他的病房工作。医生量了量他的体温和低烧,并坚决拒绝让他出院。早餐后,林俊德的病情突然恶化,消化道大出血。他被紧急送往重症监护室。
醒来后,林俊德拉着医生的手说,“我从事科学研究。我不怕艰难和死亡。我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他催促他回到普通病房:“我没多少时间了。”
5月29日,林俊德被从重症监护室转移到普通病房。他戴着氧气面罩,面罩上有各种管子,如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等。为了减少干扰,他要求医生拔出引流管和胃管两次。他反复对医生说:“当我不用试管工作时,我需要时间和效率。”最后,医生拔出了3米多长的导流管。
5月30日下午,林俊德几次向家人和医务人员提议将他的办公桌搬进病房。没人敢答应。基地的领导来看我,他说:“我只有两个请求,一个是停止治疗,另一个是请你说一句话,让他们把桌子搬进去。让我工作,我可能会多活几天。”基地*含泪同意了他的请求。
从晚上18: 40到23: 20,林俊德一再拒绝护士和家人让他上床和在电脑前工作的请求。与此同时,他会见了单位领导和几名学生,与他们合影,并留下了遗言。
5月31日,他第八天住进了病房。从早上7: 44到9: 55,林俊德一直要求起床工作。这时,他非常虚弱,试图坐起来走到他的办公桌前。尝试了8次,但失败了。第九次,他终于起床了。
9点55分,学生和护士把林俊德扶到他的办公桌前。他说:“我的时间太有限了。别打扰我,让我专心工作。”
10点30分,在大家的强烈劝阻下,林俊德暂时停止了工作,只想坐在椅子上休息,而不是去睡觉。他说:“坐着是正常的,躺下是有耐心的。”医生建议他躺下休息。他说,“你不能躺下。如果你躺下,你就不能起床。谢谢。”
10点54分,林俊德告诉学生们,这些信息将在电脑上找到,按照美国广播公司的顺序排列,机密信息必须清理干净。
他的视力模糊,几次向女儿要眼镜。女儿告诉他,"眼镜戴着。"
12点30分,每个人都扶林俊德上床睡觉。下午,林俊德陷入了昏迷。他的妻子黄一直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把它贴在她的耳边说:“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握你的手这么长时间!40多年后,你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酒店工作,现在你终于属于我了。”
19时40分,林俊德停止了呼吸。几分钟后,他恢复了呼吸。
20时15分,心电图呈直线,林俊德平静地离开了。
虽然现在下班还为时过早,但病房里的所有医务人员都自发地留了下来。他们排成两排,深深地鞠了三次躬,然后含泪向他们崇拜的病人告别。
从罗布泊戈壁沙漠到医院病房的特殊战场,林俊德以钢铁般的意志完成了一名国防科技兵的最后冲锋。
一生只做一件事
临终前,林俊德说,“我一生中做过一件事,那就是国防研究实验。我非常满意。”
在总装备部一个基地的历史展厅里,有一个形状像“罐头盒”的仪器。解说员说,是林俊德带领项目组开发了时计压力自记仪,并在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中取得了突出成就。
今天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仪器见证了林俊德和他的同事在罗布泊戈壁沙漠度过的艰难岁月,也记录了他们通过占据科研制高点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打破西方核大国的核讹诈和垄断,中国做出了发展核武器的战略选择。1960年,浙江大学毕业后,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属的一个研究所工作。在报到的第二天,这位*向林俊德透露:“该国正在西北部建造一个核试验场。来接你就是在那里工作。”
当时,中国的核试验才刚刚开始。他和其他科研人员住在一个巢里,吃蒸玉米粉和榆树叶,喝咸涩的河水,并在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
1964年10月16日15:00,罗布泊升起了一片巨大的蘑菇云。现场总指挥张爱平将军向周总理报告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首相在电话中小心翼翼地问道:“如何证明核爆炸是成功的?”指挥帐篷突然静了下来。
物理学家程和匆匆赶到总部。“副局长,冲击波数据已经获得。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爆炸是核爆炸。”
张爱萍接过计算的结果,快速看了一眼,然后抬头看了看站在一边的林俊德。他激动地拍了拍满是灰尘的肩膀,说道:“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压力记录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会马上向总理汇报!”
在第一次氢弹试验之前,林俊德受命开发一种用于测量高空冲击波的压力记录器。在高空比在地面更难测量冲击波。一系列难题需要解决,如高空防冻、高空定点、地面防震等。这让林俊德和他的项目团队面临严峻的考验。
由于该仪器必须在零下60摄氏度的低温下工作,所以当时该装置没有低温箱,冷库的温度也达不到要求。林俊德和他的同事带着仪器,在将近3000米的高度爬上山顶,在一座空气稀薄、寒风刺骨的山上做了一整夜的实验。
经过一段艰难的探索,高空压力自记仪终于在爆炸前研制成功,为我国飞机投放氢弹的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整个大气核试验期间,林俊德带领研究小组不断改进和创新压力自记仪,经受住了各种试验方法和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
在我国进行大气层核试验的同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地下核试验。为了限制我们核武器的发展,他们共同签署了一项禁止在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的条约。我们的核试验从大气层转入地下。
与地面和空中冲击波测量相比,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林俊德正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他带领项目组深入研究地下核试验岩体中应力波的测量技术和现象规律,不断完善测量方法和技术。经过20多年的艰苦研究,先后建立了10多种测量系统,为我国地下核试验的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20世纪80年代末,林俊德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仍处于科学研究的前沿。
——1987年,他成功地将冲击波测量技术应用于常规武器试验,并带领项目组开发了声电报靶技术和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世界上大面积垂直目标的自动检测问题。研制的装备系统已在我国*部门的多个靶场和射击训练场装备。
——20世纪90年代,他迅速开展核试验地震、余震检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全面收集和分析全球地震数据,将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拓展到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为中国参与国际核禁试核查赢得了重要话语权。
——2001年当选院士后,他主动带头研究开发了一项重大国防研究和实验设备。在各种方案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他带领研究团队先后克服了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方面的困难,最终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一系列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重要设备。
在戈壁沙漠扎根52年后,林俊德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他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留下的不是痛苦的记忆,而是自信和自尊。”
第371号墓
今年春节刚过,一封近5000字的长信就放在了基地领导的办公桌上。
这封信是林俊德写的,言辞激烈,语气坦率。其内容主要包括基地爆炸力学技术发展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技术思想。
作为中国爆炸力学领域的先驱和领导者,林俊德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考和绘制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图。这一路线图直接关系到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长远发展。
几天后,林俊德将向基地领导汇报。在谈话中,基地领导发现他又瘦又瘦,并敦促他立即去医院进行全面体检。林俊德同意了,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匆匆忙忙地给基地领导写了一份2000字的技术项目建议书。
在北京,林俊德被诊断为晚期胆管癌。
时间不多了,林俊德突然紧张起来。
一些技术方案需要整理和完善。关于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他写下了许多思想片断。如果他没有掌握系统的总体规划,那些灵感就会变成散落在地板上的珍珠,再也无法串在一起。
还有科学研究材料要归档。如果你不抓紧时间,大量的科学研究材料,包括学术思想、技术思想和实验总结,将淹没在计算机中的大量文件中。把它给别人就像大海捞针。
学生的论文仍然需要复习和修改。这两位医生即将为他们的论文辩护。没有导师的意见,他们的毕业不仅会受到影响,而且两个前沿课题的进展也会被推迟。
由于担心手术会耽误时间,林俊德几次拒绝了医生提出的手术计划。后来,他向基地领导提议,他应该转移到另一家医院,以方便他的工作。
基地*尽力劝阻他。他折断手指,一个接一个地列出手头的工作。最后,他焦急地说:“我知道我的病,如果我想过上好日子,就让我工作吧。”基地*不得不同意将他转移到Xi。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平静地面对生与死。临终前,林俊德一再告诉基地领导和他的家人把我埋在马兰。
在马兰烈士陵园里,有一座高耸的“H”形纪念碑。碑文写道:“这是一片沉睡了几千年的土地,也是一片支撑着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瞬间的辉煌铸就了*的和平之盾,为*中国赢得了成为一个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大国的地位,激起了被外国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的自尊和骄傲。埋葬在这里的人们只是一群为创造这一惊天动地的成就而献出生命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纪念碑后,坟墓排列整齐。其中有“两个炸弹英雄”朱光亚,核试验场特种工程建设总指挥陈士举,以及第一任核司令张蕴钰...
370座坟墓伫立在戈壁沙漠中,370名英雄列队观看。
埋葬在林俊德的第371座坟墓刚刚完工。青石光洁,没有碑文。
370位英雄正在等待他们的老战友林俊德,他像他们一样为祖国的国防科学研究奉献了一生。
这时候,他们应该面带微笑地迎接,举杯庆祝,为东方的喧嚣,为火焰的反复奔腾,为后来接管他们手中的大旗,在万里戈壁吹起新的集会。
下一篇:你会做叶脉书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