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做博物馆绿色化发展引领者
■天阳
2019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将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作为文化中心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目前,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义。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还提出了“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机构,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的五大功能定位。据统计,全国有300多个大学博物馆,涉及自然科学技术、专题、文化史、纪念馆等类型,已成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积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博物馆的绿色发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生态文化教育的辐射功能。
博物馆绿色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拓展的综合概念。国际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不仅是教育场所,也是文化中介。他们应该以尊重生命系统的方式使用更少浪费和更多合作的资源,并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凸显了博物馆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博物馆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节能低碳化的硬件建设、绿色教育和社会服务功能、生态管理和运营理念。面向未来,高校应积极开辟博物馆与生态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态文明之间的双向通道,通过双向沟通和教育活动与公众共享人类共享的绿色文化资源。
基于博物馆绿色发展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特征,高校博物馆应立足于高校特色,重点搞好绿色标识硬件建设,加强博物馆节能低碳利用管理,打造以绿色科普为重点的博物馆收藏特色,基于社会互动的全方位开放,加快数字智能博物馆的信息转型升级等,不断开展实践。
进入新时代,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发展应关注三个问题。
一是有效提高高校博物馆建设的绿化深度和距离。依托高校学科特点和教育传播优势,创新博物馆绿色化主题、内容和形式,培育品牌教育活动,创新开发优质绿色科普资源,灵活提供多样化服务项目,加强博物馆绿色科普传播效果评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实施互动反馈机制。
二是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调发展,推进博物馆绿色建设。根据美国博物馆联盟的白皮书《建设教育的未来:博物馆和学习生态系统》,博物馆教育具有沉浸、体验、自我指导和实践学习的优势,是绿色公共教育的主力军。这就要求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发展应采取联合建立博物馆联盟、组织联合巡展、开展馆际业务交流、深化社区教育等多种方式,以厚植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发展品质。西北农林大学农林博物馆、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等国内具有一定展示度的绿色主题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全国大学博物馆教育联盟的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及藏品委员会、国内优秀自然资源博物馆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在博物馆绿化国际合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大学博物馆的绿色开发建设不仅要看到事物,也要看到人。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七届亚太会议通过的《上海宪章》指出,博物馆作为综合性机构,是公众全面参与的空间,也是通过综合遗产管理实现的物质和非物质、流动和不动、自然和文化空间,应该是激发创造力的场所。因此,坚持人文理念,点面结合,物我并重,动态互动与静态展示相结合,搭建与公众交流合作的体验平台,是博物馆绿化的应有之义。在服务教师、学生和公众的全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提高绿色志愿解说和绿色旅游服务的专业水平,开发具有生态文化品位的自然历史纪念品。通过“人”与“物”的有机结合,实现绿色低碳博物馆建设的新推广。
(作者是中国林业教育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科学报》(2019-05-22,第4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