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成果转化要冲出“死亡之谷”

科普小知识2022-07-17 18:11:15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成果转化要冲出“死亡之谷”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科技成果从研发到投入都要经历一个“死亡之谷”,要走出“死亡之谷”,必须齐心协力,实施全面的政策。

不久前,美国禁止中兴销售芯片。重大科技成果的自主研发和转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4月26日,教育部科技司和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发布了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方案。虽然这个计划只在北京实施,但它无疑发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高校是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重要力量,但工程一直是高校科技创新链的障碍。随着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不断更新,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吗?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大学应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为此,《中国科学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

科研成果转化应齐心协力

丁烈云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共性问题已经得到很好解决。例如,过去,成果转化需要各级批准,但现在学校可以直接批准。过去,大学成果转化没有资金,但现在各种风险资本都在积极投资。

“科技成果转化中尚未解决的是个性问题。”这也是丁烈云多次强调的观点。

他指出,科技成果转化包括三个方面:科技供给、科技需求和中间环节。科学技术的主要供给是科研院所和大学,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驱动力。科技需求主要是对企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牵引力。

"驱动力和牵引力应该协同工作,这在不同的地区会有所不同."丁烈云说,例如,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不多的深圳,由于当地企业对科学技术的强烈需求,*组织了许多工业研究机构在企业家面前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创新基地,以实现企业和科研人员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是解决供给不足和牵引力过大问题的典型例子。

相反,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需要增强技术需求的吸引力。例如,武汉有大量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供应充足,但牵引力不足。

“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遵循技术转化链的一般规则。”丁烈云说道。

技术转化链的规律是什么?他告诉记者,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链中的一个环节,技术创新链由研发、工程和产业化组成。r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反映出来。d的发展成果体现在专利的形式上;e是一个工程和试点测试,它反映在一个原型的形式。我是工业化,体现在产品和商品的形式上。

在他看来,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是工程。工程投资是研发投资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不是每一项投资都会产生结果并承担更大的风险。“科技成果必须经过从研发到生产的“死亡之谷”。要想走出“死亡之谷”,就必须齐心协力,实施全面的政策。”

研究型大学应该拒绝重复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应走出“死亡之谷”。技术创新链中的重点大学和企业应该如何定位?对此,丁烈云有自己的思考。

他指出了一个现象,在国外,企业做事情都是经过研发的,但目前我们的企业大多不具备这种能力,有些教授还在制作工程样机。

在丁烈云看来,一方面,高校的优势是原创性创新。由于有专业技能和少数成功的教授案例,教授应该尽量不要同时从事供应和牵引。

另一方面,企业既有具有挑战性的关键技术,也有普遍适用的技术。对于研究型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大学,教授们不应该做重复性和实用性的技术,而应该面对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做更多的领先和支持性研究,从事科学研究。否则,他们会发现自己在某个时候远远落后于别人。

此外,“研究成果应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最终使学生受益。”总是学习重复技术也不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他补充道。

“对企业来说,应该解放思想,不要盲目进行成熟的技术改造,那样会失去很多机会。企业创新需要向前推进。”丁烈云说道。

先进的高科技掌握在国内外的大公司手中。正如华为总裁任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华为已经逐渐侵入了这个行业的无人区,陷入了无试点、无既定规则、无人遵循的困境”。

丁烈云表示,只有企业家树立领导意识,寻找发展动力,企业创新才能前进。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在于技术发展,企业的优势在于市场竞争激烈,*的优势在于机制保障和环境建设。每个企业都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科技创业链的规律行动,走出“死亡之谷”。”丁烈云强调道。

关注科学与学科基础

正如丁烈云所说,科研成果最终应该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受益。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他不仅重视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性,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

在采访中,丁烈云郑重表示:“高校应该把德育放在中心位置。要重视人才培养,就必须利用最优质的资源进行人才培养。”

他指出,尽管目前世界和中国的大学排名是合理的,但也有人批评其片面的学术取向。所谓的学术定位,更确切地说是论文的定位。

丁烈云认为,学习包括三个方面:学会发现知识,学会应用知识,学会传授知识。大学排名更多地反映了对发现知识的学术评价,即论文评价。“人才培养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学术方式,但一些高校不认为这是一种学术方式,或者没有把它放在适当的中心位置。”

“现在在学院和大学里有一种普遍的趋势,研究实验室在新房子里,教学实验室在旧房子里。用于研究的实验设备是高科技的,用于教学的设备相对落后。”丁烈云说,这反映出一些高校没有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位置,这一观念必须改变。

就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丁烈云认为应重视工程科学,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指出,目前高校专业基础课弱化的情况比较严重。由于基础课程受教育部有关规定的保障,专业培训计划通常由专业教师制定,这正是因为专业基础课程容易被削弱,课时大大减少。

他举例说,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各种力学课程,如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然而,力学课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了。“为了强调工程的科学性,我们不仅要学好基础课和专业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专业基础课更为重要。缺乏对科学和基础的重视应该及时得到纠正。”

工程规律需要实践探索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关于工程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丁烈云指出,一些学科规律尚未发现,教学改革仍需深入研究。

他解释说,学科规律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这是一种通过实践来弥补对规律认识不足的科学方法。最典型的例子是医学,因为生命科学的规律还有待探索,医学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来弥补对规律认识的不足。

许多工程专业也是如此。许多定律尚未能实现建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掌握内在规律。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工程实践,从工程问题中发现科技问题,通过解决科技问题为工程服务丁烈云说道。

此外,丁烈云认为,高校也应重视跨学科整合。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所有学科,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所有学科都应该抓住机遇,通过跨学科整合找到新的发展点。

例如,当前热门的人工智能不仅与制造业有关,而且在一些人们很少听说的行业,如建筑业。例如,一些建在河谷里的桥梁已经被冲刷了很多年。如何做好维护工作需要数字技术和机器人来代替人力。

"工程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地整合自己的知识."丁烈云说,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网状和半网状的。这条树枝应该和其他树枝相交,而不是像树一样。这个分支和其他分支没有联系。然而,仅仅通过毕业设计来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允许学生反复进行综合训练。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

“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创新和创业基地的相同课程相互交流,实现跨学科,解决综合性问题;为了使工科学生能够经历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并在培训中明确原则、过程测试和产品形成,大学应该进行这样更全面的培训。”采访结束前,丁烈云强调。

《中国科学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