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俞昌旋院士逝世 享年76岁
著名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于长轩于2017年5月23日下午4: 05逝世,享年76岁。
于长轩,福建福清人。他于1941年7月7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安帕德,1948年和父母一起返回。1959年毕业于厦门集美中学,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代物理系,同年加入中国*。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大学任教,1979年晋升为讲师,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科学系院士。从1980年到1983年,从1989年到1991年,从2000年到2001年,他先后访问了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近六年。他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物理系系主任、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委员、安徽省物理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磁约束聚变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专家组成员、 国家“863”项目专家组成员、顾问,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归侨联合会成员,安徽省归侨联合会常务委员。
俞昌轩是中国等离子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开创了中国等离子体湍流和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的实验研究,在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他首次证实湍流雷诺应力是触发约束模式转换的主要机制。他第一次观察到了带状流的完整三维特征。实验发现线性欧姆约束等离子体中的湍流色散关系与理论预测一致。他第一个观察到非外驱动等离子体向混沌状态转变的三种方式,并首次用小扰动方法实现了对非外驱动等离子体混沌的控制。他率先开发了一系列诊断系统,如激光相干散射、电子速度超高斯分布的汤姆逊散射理论和考虑波阻尼效应的最小角度散射理论。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军事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项重要科技奖励。
作为主要创始成员之一,俞昌轩在中国科技大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并长期坚持该专业,使我校成为等离子体物理系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受控热核聚变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与项教授合著的《高温等离子体诊断技术》是我国最经典的专业教学参考书之一。他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师奖章和宝钢优秀教师奖。他一生中培训和指导了近100名医生和大师。他桃李飘香,在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于长轩50年来一直忠于党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以繁荣祖国、培养优秀人才为终身目标,为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