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李德毅院士: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当数教育

科普小知识2022-07-18 12:52:59
...

科技进步正与教育赛跑。去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今年教育部要求高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设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领域的相关专业。全球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什么影响?教育应该如何回应?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长李德意。

记者:你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李德意:人工智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受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教育,这促使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本质上是塑造人的大脑,每一课都是大脑认知的实践。

在智力时代,人们是如何知道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利用数千个*处理器+图形处理器(*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核心芯片)服务器架构的超级计算能力,通过大量的数据样本混合进行大规模的深度学习训练,可以确定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的数十亿个参数。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智能芯片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机器阅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机器智能可以比生物智能更快地获取特定的人类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和大量的问题,机器可以比人做得更好,而且考试机器人在某些科目上可以胜过考生。教书育人面临人工智能的巨大挑战。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传授知识+掌握知识+测试知识。事实上,人脑中的知识存量不仅有利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还可能限制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知识获取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和终身的。在我看来,教育=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决策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判断和思考能力。

当教育已经从传授知识、发明工具、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扩展到人类大脑如何识别和重塑自身的新阶段时,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不仅是一个学科或专业问题,也是培养一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挑战。

记者:你怎么知道我们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

李德意:2015年,我承担了中国工程院为期一年的咨询项目“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分析了中国机器人教育师资、教材、教具短缺的严峻形势,以及机器人教育与机器人产业脱节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培养大量机器人维修技工、在中国特大城市建立智能游乐园、让机器人与孩子一起成长、建立机器人博物馆等多项对策。

目前,高中生刚刚尝试过人工智能教育。由华东师范大学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中心和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写的《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人工智能手册正式发布。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等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目前,上海市西中学已经开始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都提供零星的人工智能课程。教材杂乱无章,深度各异。此外,还缺乏技能、面向应用的培训和面向应用的创新型工匠的培训。本科生主要选修智能科技课程,一般不超过4学分,仅占总学分的四十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智能人才的需求。研究生人工智能教育存在“高开低留”现象。例如,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课程的45个学分中,人工智能研究课程不到10个学分。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到6学分。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教学中甚至没有人工智能课程。

记者:大学正在宣布他们的新专业。教育部公布的信息显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全国大多数高校申报的新专业,“人工智能”是紧随其后的热门新专业。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李德意:目前,中国506个本科专业中只有4个与智能相关,即智能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化与智能、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和智能控制。其中,作为我国154个本科专业之一,智能科技专业已经积累了15年。今年,研究生教育的人工智能学院和本科教育的人工智能学院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与我们的时代有关。人类社会已经从信息时代进入了智能时代吗?答案是“过去没有过去,未来已经到来。”我们仍处于从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过渡时期。在信息时代,有“五兄弟”:电子学、微电子学、光电子理论与工程、通信工程与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理论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前四个与智能科学技术交叉后,分别产生了智能芯片、智能网络、智能计算和智能控制。

大学可以依法设立自己的专业,为我国智能教育课程和教材的优化创造活力。建议教育部在智力时代引领教育改革,积极探讨智力教育课程和新型教材的开发。大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应该分类,还可以开设“脑认知基础”、“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和“知识工程”等课程。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不仅是一个学科或专业问题,也是本世纪一个新的、全面的、持久的挑战。为各专业的本科生建立智能课程体系,制定和开发新的教材是一项紧迫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