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院士:中科大的“借钱大户”
郭广灿
■我们的记者王嘉文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网站开通后,占据新闻头条的八条新闻中,有六条是该实验室成员自年初以来取得的科学突破。这也是该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广灿最引以为豪的:他所培养的“鞠躬尽瘁、执政为民”的团队。他信任并愿意培养那些为他“砸锅卖铁”的学生。
谈到学生培训,郭广灿有自己几十年的“痴迷”——重视本地培训。“我们实验室的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在自己的国家接受培训的,只有少数是从国外引进的。”郭广灿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他的话中有自豪。
在他看来,一代又一代当地培养的学生在实验室中成长,让实验室的传统、概念和技术方法得以积累和沉淀。同样的发展理念,使这些在郭广灿眼皮底下长大的年轻人,对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满足国家需求的发展方向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当他们开始带头带领团队时,他们不会感到困惑,也不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关注年轻人,给他们机会,一直是郭广灿的哲学。实验室里有30多名年轻人,其中包括4名杰出的年轻人和5名杰出的年轻人,这些杰出的第一线科学研究人员都是他培养出来的“成就”。事实上,尽管郭广灿很随和,但培养年轻人从来都是真诚的,从不手软。他训练人的方式也很独特,那就是给予“信任”。
2011年,郭广灿提出了“量子芯片”研究的构想,并成功申请科技部超级“973”项目。就是这样一个高调的重大项目,郭广灿已经转手交给了实验室里的年轻人来领导。
让一个年轻人分配一个有上亿资金的大项目。如果失败了呢?这是当时许多人的担心。郭广灿告诉记者:“起初,科技部不同意我的意见,希望我成为首席科学家。我告诉他们,‘请相信我,这个年轻人一定会做得很好。’”五年后,项目成功完成,外界的疑虑消散了。
“十三五”期间,郭广灿实验室将推动量子计算机的研究。郭广灿把这个有上亿资金的项目交给了年轻人。“像这样的项目需要积累10到20年。年轻人从头开始比他们从我这里接过重担要快得多。”郭广灿说道。
郭广灿重视年轻人突破和努力工作的勇气,但他也理解年轻人思想的桎梏——资金。
“起初,我有一些想法,但我还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很难获得科研经费。”然而,郭广灿表示,他不希望这些创意因为资金问题而流产。结果,他想尽一切办法向学校借钱。他先申请资金,然后还钱。渐渐地,他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大借款人”。
“早在2006年,我们就开始了量子芯片的实验研究,但当时不可能获得国家的支持。所有的资金都是从其他实验室资金中分配给这个实验的。”尽管如此,郭广灿说,他筹集的资金根本不足以支持量子芯片实验平台的建立。
结果,郭广灿找到了学校的相关部门,发行了800万元研究经费的“借条”,用这笔钱购买了一套二手国外实验仪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开发量子芯片的实用加工平台,有效地加快了研究进度。
后来,该项目得到了资金支持,学校配套资金1000万元。郭广灿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实验室还有200万元的余额。因此,他笑着说,这800万元“就像做生意的第一桶金”。
现在资金充裕,郭广灿不再像以前那样尴尬,他一年只有2万到3万元。他考虑的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如何把钱用在学生身上,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心地做科学研究了。
“只要国家允许,我们所有的资金都给了学生,这样他们就能有足够的生活费用。”郭广灿说,只有解决了生活中的烦恼,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资于科学研究,并产生美好的结果。
郭广灿一直强调,他建立的是一个团队,帮助团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和管理氛围,使他们能够代代相传和发展。当他退休时,他将会被解除职务。
在采访中,郭广灿给人的印象是,他更像是一个懂得如何培养的“大师”。他基于对学生最纯粹的信任而放手。他的经济支持来自于他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和肯定。他愿意为未知承担风险,因为他明白自己作为博士生导师的责任。
《中国科学报》(2016年5月31日第二版科技盛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