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清华博士论文造假:科研诚信出了问题,不该遮遮掩掩

科普小知识2022-07-19 12:53:44
...

10月21日,媒体报道称,两年前清华大学材料科学领域的11篇论文因学术不端被撤回,引发热议。(科学网络报告)

当晚,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回应称,早在2017年4月,该院就已严肃处理了该论文作者、2010级博士生叶的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并撤销了其博士学位。这种治疗的结果在学校宣布了。2017年6月,我院停止了叶导师唐教授的研究生招生资格,撤销其材料学科负责人、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目前,唐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

在媒体曝光之前,清华大学从未就此事发表公开声明,也没有向公众公布调查结果和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卫文研究员对《科学日报》表示,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尚未出台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细则,相关机构即使遭遇欺诈,也会持观望态度。“对这类事件的关注度不高。如果有关部门施加的压力不够大,有关机构就会以“拖延战术”来回应,希望大事减少,小事减少。”

审稿人邮件引发的学术“造假”

10月19日,静修观察网站对清华大学退稿进行了大范围报道。文章指出,撤回稿件的原因是重复使用、滥用图片、伪造签名等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论文发表于2014年至2016年。

有些图片在不同的论文中反复出现,描述完全不同的材料或样本。此外,论文团队任意在论文上添加了签名——签名者完全不知道论文的发表。

仔细往下看,这11篇论文的作者都是同一个人,唐。唐今年64岁,主要从事相变储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10月21日,一些媒体发布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能源与环境系”教师名单的截图。唐·的名字就在“高正”一栏里。然而,唐·的名字在21日晚《科技日报》记者再次查看网站同一页面时消失了。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叶也经常出现在这些被撤回的论文中。他于2015年毕业。怀疑是叶的自己制作的网上PPT,列出了他发表的16篇论文为第一作者,均与唐合著。

叶于2015年被提名为清华大学“新学者”。在PPT上,叶说他的学术目标是当一名教授。

记者21日以各种方式联系了唐和叶,但没有得到回复。

那么,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研究人员蒂艾宁告诉戒断观察网站,他们一直收到一位评论者的电子邮件,要求他们引用“看似无关”的论文。显然,这位评论家希望增加他论文的引用。

评论员的急切和强硬激起了研究者的逆反心理——我想知道,你想让我引用的论文的确切位置是什么?

这次“好好看看”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蒂伊宁和他的团队开始“坚持”他们被要求引用的论文。他们发现唐·的两篇论文有几乎相同的结论,16篇只是对文章和图表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稍加修改...因此,他们向相关期刊的编辑部披露了此事。

专家:不要把成果的量化指标误认为是研究本身

为什么精英学校被困在“退出门”里?

段卫文说,从清华的撤稿可以看出,有大量低水平、低质量、虚假的研究,但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是,相关部门、大学和研究机构错误地将一些成果的量化指标和学科评价结果视为科学研究本身,诱使一些研究者越走越远,偏离科学研究的初衷,不惜一切手段违背科学精神追求量化评价

段卫文认为,目前科研领域存在一些问题:定向研究使科研活动更加浮躁,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新的项目,不愿质疑与他们无关的数据和实验的真实性;就科研文化而言,对成果数量和所谓的期刊等级的重视与科学精神相去甚远,产生了大量的低水平成果甚至是虚假成果。科研人员的相对过剩和过度竞争扭曲了发表论文的目标,使其成为职业目标……”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导致了科研人员个人目标和科研目标之间的方向性冲突。这种冲突导致的研究行为的扭曲很难通过现有机制得到系统的预防。”段卫文坦率地说道。

他的建议是充分发挥科学界的自主功能,同时从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入手,倡导“开放科学”,强调数据、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共享。“这种机制至少可以在研究基金支持的相关项目中得到测试和推广。它的实施可以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研究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科学研究的质量。”

(北京,10月21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