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国院士: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实堪大用
■我们的记者蒋家平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并高度重视工业突破的‘无中生有’。”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一流研究型大学有责任成为原创性创新的源泉。
侯建国认为,基础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扩大人类知识的范围。许多研究问题似乎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人们往往忽略了它们的重要性。“然而,基础研究一直是‘科学-技术-生产力’链条中的主要因素。从信息技术、核科学技术、激光技术到生物科学技术,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所有伟大成就都植根于基础科学。”
美国经济学家对基础研究的经济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过去25年美国经济增长的50%归功于基础研究驱动的研发。
“可以看出,基础研究的活动和水平以及原始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侯建国说:“最初的创新看似无用,但它是无用的,值得大力利用。”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科技大学近年来一直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依托科学优势,鼓励自下而上的“剥层”*探索研究。同时,推进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重大专项研究,积极组织团队创新,在量子调控、纳米技术、发展与复制等重大国家科研项目中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
记者了解到,中国科技大学近十年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在国内高校中并不是最多的,但所有论文的引用数量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自2000年以来,该校已将20项成果40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步等。其中,9项成果被两院院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步成果。
侯建国说,多年来,中国科技大学高水平基础研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培育了50多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原始创新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初可能市场小,产业规模小,但它们是突破性创新,甚至是革命性创新。”侯建国认为,经过精心培育,它往往会导致新的工业领域,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敢于‘无中生有’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突破。”
“通过原创性创新生产革命性技术,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提升中国创新能力、改善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这应该成为一流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理念。”侯建国说道。
中国科学新闻(2013-03-05,第一版集锦)
上一篇:陈泽简介及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