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闻背景:珠峰“身高”测量史

科普小知识2022-07-19 17:40:16
...

2020年中国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现已进入顶峰测量阶段。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对珠穆朗玛峰海拔和相关知识的探索,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代表了人类求知和探索自然的精神,成为人类理解和认识地球的重要标志。在历史上,人类已经迈出了探索300多年前世界最高峰的步伐。许多国家的探险家和测绘工作者为精确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做出了贡献。今天,中国测绘工作者将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用更先进、更全面的现代大地测量技术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刷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300年前:中国首次绘制了珠穆朗玛峰

西方国家称珠穆朗玛峰为“珠穆朗玛峰”,1865年由英国人以英国印第安人调查局局长的名字命名,以显示英国对珠穆朗玛峰的“首次发现”。然而,我们的*和人民不接受这个名字。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著名地理学家林超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指出,在有史料可查的历史上,中国人是世界上第一个绘制珠穆朗玛峰的人。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乾介绍,当时四光标半圆仪和青铜帝国象限都被用来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代表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测量技术。

许多史料证明,大约在公元1715年,清*派遣曾在朝廷学习数学的科学与军事学院院长朱升等人从北京来绘制*地图。结果反映在皇帝的地图上,这是我国第一次用现代技术测量和绘制的地图。在这张地图上,珠穆朗玛峰标有山脉符号,并被命名为“朱穆朗玛阿林”。

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印度测量局利用三角测量法对印度境内的珠穆朗玛峰进行遥测,并发布了8840米的数据,证实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后来将其命名为“珠穆朗玛峰”。这也成为了西方100多年来滥用珠穆朗玛峰名称的根源。

20世纪上半叶,英国、瑞士、法国和其他国家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多次探险,但没有发布任何高度数据。从1952年到1954年,印度测绘局在尼泊尔的同意下,将三角测量法引入尼泊尔,最终得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7.6米。

受测量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对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的识别不尽相同。例如,美国测量了8850米,但是这个数字没有被中国和其他国家认可。

1975年:中国人第一次将目标带到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提出“精确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绘制珠穆朗玛峰地区地形图”的要求。1975年和2005年,中国两次成功测量并公布了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组组长李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经历了从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向现代综合大地测量技术的转变。每一次调查都反映了中国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凸显了中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

在1975年的测量中,中国测绘队采用了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在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树立了目标。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这种测量工具带到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目标是指设置在三角形点或精确导线点上用于观察的框架。主要用于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的峰高测量阶段。在完成初步交会测量的基础上,被测登山队员将在顶部竖立红色测量目标,珠穆朗玛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将同时开展峰顶联合测量,确定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

“有了目标,我们在山脚下设置的交点可以更准确地将测量目标对准峰顶,从而测量出精确的角度和距离。”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副队长、2020珠穆朗玛峰测高站副总指挥张表示,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平面,只瞄准峰顶进行测量,目标点很难保持一致。目标的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

1975年,中国测绘队精确测量了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并正式向公众公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2005年:珠穆朗玛峰岩石表面高度和冰雪厚度的精确数字

2005年,中国再次测量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一次,采用了传统的大地测量和卫星测量技术,首次使用冰雪深度雷达探测器测量冰雪厚度,获得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表面的高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当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取得了许多突破:采用了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测量系统,获得了更准确的数据;冰雪深度雷达探测器用于代替人工插杆测量和精确测量山顶的冰雪深度。与1975年相比,使用激光测距,相关精度大大提高。在广泛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起点——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变得更加准确。测量技术和设备的突破使测量精度从1975年的0.35米提高到0.21米。

经过严格计算,珠穆朗玛峰的岩石表面海拔8844.43米,冰雪深度3.5米。其中,冰层下的岩石表面上有厚度为1米的未知物质,密度介于冰和岩石之间,估计是冰和碎石的混合物。

李说,2005年的调查是人类第一次准确测量珠穆朗玛峰的岩石表面高度和冰雪深度。今年,中国调查人员将再次调查这两项数据。准确测量岩石表面和冰雪深度的变化将有助于为该地区的地质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记者多杰詹敦、卞八则仁、王启诺、魏玉坤、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