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褚君浩:科创中心建设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科普小知识2022-07-20 15:33:36
...

褚君浩:科创中心建设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继"三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之后,新设立的创新竞赛奖,另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奖,于5月27日宣布了第一批获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俊浩因其在“科普与社会服务”方面的杰出成就成为上海唯一的奖牌获得者。

“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自然使命,正如科普一样。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朱俊浩将自己的成就和获奖归功于中国日益浓厚的创新氛围,这为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舞台。朱俊浩认为,科技创新不能仅仅依靠科学家的努力。它需要一个具有良好环境的生态系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认可和支持。

“老百姓的‘科技事业’必须提高,”朱俊浩已经努力工作了40年。

科学研究和科普是一个整体

受父亲的影响,朱俊浩从小就喜欢阅读大众科学杂志和科学家传记,比如他的家人订阅的《科学画报》和《科学弥撒》。他不时地做出一些小发明:制造简单的真空吸尘器和用两个凸透镜制造双筒望远镜...

高中毕业后,朱俊浩迷上了物理。“我很想吃三顿午餐,只剩下1.20美分,为第一和第二本书买一套《分子物理学》。”朱俊浩认为,科普书籍使他树立了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也是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他曾在他的笔记中写道:“中国历史悠久,但没有以中国人命名的法律。我们必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争取救济和荣誉。”

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后,朱俊浩在红外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获得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出版了三部专著,编辑了八本书,获得了20多项发明专利。他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广泛引用,并被写入美国、英国、荷兰、前苏联等国出版的科学手册和专著中。

除了科学研究之外,朱俊浩几乎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科学普及。他发表了近百篇科普文章,撰写了《黑暗中的半个国家——红外线》等科普著作,编辑了新版《10万个为什么》系列《能源与环境》分册,编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丛书》,并参与编写了《彩色地图百科全书》、《科学家族》等一系列科普地图集。在他的领导下,上海科学作家协会发表了3.7万多篇科普文章,举办了展览或出版了8.92万多部科普艺术和摄影作品(包括网络作品),出版了1100多部科普书籍,组织了5400多场科普讲座、科普宣传和竞赛,获得了145项奖励,成为上海科普工作的中坚力量。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科学研究和大众科学之间的关系时,朱俊浩的回答是:“科学研究和大众科学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他告诉记者,在首届“浦江论坛”上,他做了一篇关于红外物理的报告,另一位科学家做了一篇关于生命科学的报告。结果,他们发现红外物理学中的“量子点”可以用作生命科学研究的“标记”,所以他们联合申请了一个863项目。"科学家科普是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途径."朱俊浩说:“新的研究方向的培育需要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离不开科学普及的力量。”

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重要。

朱俊浩有一套创新的科普方法。他擅长根据不同的听众来教学生。

面对公众,他是科学故事之王。"对有趣的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培养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朱俊浩很高兴经过十年的教学,他已经养成了用浅显的语言解释科学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当他和中小学生在一起时,他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草爷爷”。朱俊浩告诉学生们,他的微信名是“小草”,鼓励他们充分吸收环境营养,保持乐观和毅力。“科学知识不仅是他们成长的阶梯,也是他们未来飞翔的潜力。”朱俊浩的科普报告经常鼓励孩子们在成长的同时追求成功。"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重要."朱俊浩认为给人们鱼比给他们鱼好。

当科学普及与政策建议相结合时,结合学科发展和新工业革命的趋势,褚君浩将积极发挥专家智囊团的作用。在担任上海市*参事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政策环境的建议。“低碳世博”的相关报告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在担任NPC*期间,他结合光电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传播进展,提出了若干关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政策的法案和建议,为修订和完善若干相关国家法案做出了贡献。

上海目前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朱君浩看来,建设科研中心的关键是人。“这不仅是顶尖人才的培养和聚集,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当务之急。”,楚军豪说道。

科普需要多元化的专业人才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朱俊浩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科学普及的发展,并不断反思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随着科学普及的发展和深化,一支多元化的专业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科学家、科普志愿者和科普专业人员.",朱俊浩认为,为了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加入科学普及,突破的仍然是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科学普及也是科学家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需要纳入评估体系。”

如今,像《星际争霸》、《蜘蛛侠》和《星球大战》这样的大片非常受欢迎,而中国却非常缺乏有创意和想象力的科幻电影。褚君浩坦言,光靠科普报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种形式的推进,尤其是那些能够在历史上生存的高水平科普作品。"既懂科学又懂讲故事的人很少。"朱俊浩希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加入科普事业。

如今,72岁的朱俊浩仍然站在科学研究和大众科学的前沿。他带领研究团队不断寻求新红外材料和太阳能电池研究的新突破,同时感染越来越多的年轻科学家加入科普团队。"作为一名大四学生,我将带头努力,因为这是我的责任."楚军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