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十年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增长近三倍

科普小知识2022-07-20 17:32:37
...

十年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增长近三倍

2014年3月15日,2014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在北京开幕。欧洲研究区很拥挤。CFP供应图

6月9日,大部分省市的2014年高考结束。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在连续五年下降后,今年高考申请人数有所增加,比2013年增加了27万。

尽管如此,对许多学生来说,高考不再是一座需要推倒的木桥。他们自愿退出庞大的队伍,探索另一种可能性——出国留学。

高考第一天的早上,70多名被外国大学录取的高三学生站在广州知心中学考场外,举着“风雨无阻,六月后等你”的横幅,为参加考试的学生打气。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赵辉表示,近年来,放弃高考的人数以每年近10万人的速度增长,许多高中毕业生因为出国留学而放弃了高考。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有84万人放弃高考,2010年有近100万人放弃。其中,21.1%的人因出国留学而选择放弃考试。

这种现象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共有7.05万人申请高考,比去年减少了2000多人。上海只有5.2万名高考申请者,比2006年的11.38万人下降了50%以上。

在过去的十年里,在美国学习的中国人的数量几乎增加了两倍。

与高考学生人数下降相反,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迅速增长。2013年,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今年约有23.6万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比去年增加了4万多人,增长了21%,占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比例。自2005年以来,在美国学习的中国人数量几乎增加了两倍。

如今,这种快速增长更多地体现在大学生出国留学阶段。中国教育网发布的《2014年留学趋势报告》显示,低龄留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留学总人数中的比例显著下降,本科生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加。

从2005年到2006年,只有9309名中国人去美国读本科,这是当年美国研究生人数的七分之一。从2012年到2013年,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人数上升到93,768人,占在美国学习的学生总数的39.8%。在过去的八年里,去美国读本科的中国人增加了大约十倍。作为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的第二大目的地,中国学生的数量近年来也大幅增加,2013年达到5.6万人。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采访了几位即将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没有参加今年的大学入学考试。有人甚至说“高考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在采访中,许多学生说他们从初中开始就决定出国到大学学习。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支持最终导致这些学生决定去国外读大学。

对这些学生来说,申请外国大学的过程并不比高考容易,但是放弃高考选择出国是“更多的选择,而不是一生一分”。

“申请国外大学有多种选择。除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可以接受。基本上,凭借他们的成就,他们可以选择他们想去的国家。”毕业于广州友联教育华南师范大学国际预科中心的钱坤告诉《中国青年报》。

"外国有很多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的冼文琪也有这种想法。

北京第十一中学国际部的吴振邦总结了三点:出国可以锻炼人的能力;第二个是现在已经国际化的概念。为了应对全球视野,我们需要走出去看看。第三是教育系统。外国大学有很多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吴振邦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决定出国学习本科课程的学生。钱坤的同学陈其恩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大学和欧美大学的概念是不同的。欧洲和美国的大学毕业不会像中国那样随便,中国更严格。此外,欧洲和美国的大学比国内大学在学术研究上投入更多。”

开设国际课程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吴振邦是中国高中国际部的一名学生。以他所在的北京第十一中学为例,该校学生咨询中心的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2014年,大约有160名高中和初中的中国国际毕业生,以及40多名普通高考班的毕业生。共有大约200人没有参加高考,正准备出国留学。

广州友联教育华南师范大学国际预科中心隶属于友联教育集团,旗下有三所国际学校,由钱坤和陈启恩参加。他们所在的学校,整个年级大约有200名学生,最终选择出国到大学学习。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4国际部的录取结果,173名应届毕业生中有164人去了美国学习,9人去了其他国家。

近年来,在国内中学开设国际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北京17所公立高中开设了22个国际班,计划招生1355人。从2009年到2013年的五年间,北京公立高中开设的国际班数量增加了16个。

广州的公立高中也有近20个国际班,约占所有公立学校的1/6。上海有22所高中提供国际课程,招生总数为1801人。

出国留学的趋势正在蔓延。据了解,今年约有300名重庆学生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设立国际班的趋势正逐步向二线和三线城市蔓延。在江西省,省会或其他城市的重点中学正相继与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学合作开设国际班。学生人数从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有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国际课程,包括重点高中、外语学校和私立高中。国际班的课程与普通高考班完全不同,后者一般是根据英美的教育模式和科目设置的,大多由外籍教师授课。

国际课程的学费很贵。根据《2014年留学趋势报告》,北京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学费大多是每学年8-10万元,远远高于普通高中800元的学费。

高素质的学生纷纷出国。

就在几年前,许多人开玩笑说那些在国外学习的人是家庭条件好的“后进生”,因为他们只有在没有进入大学的情况下才能出国。现在,情况变了。

“许多高中生在高考前申请出国留学。他们去所有的国家。美国有许多著名的大学,所以自然有许多申请者。”一家留学机构的顾问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许多放弃考试的学生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如果他们参加了全国大学入学考试,他们也可以被好大学录取。然而,许多人更喜欢外国大学,有些人可以同时得到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大学的通知。

北京第十一学校辅导中心的老师也说:“总的来说,我在这个系接触的学生都很优秀。从他们的录取结果来看,我认为外国大学的录取是相对客观和公平的。”

“如今,越来越少的人认为,在国内考不上一所好大学就是出国淘金,而出国上大学肯定是一个挑战。”老师补充道。

几乎所有被采访的学生都持有四五份来自国外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钱坤要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陈其恩要去牛津大学学化学,冼文琪决定去佐治亚理工学院学工程,武振邦要去乔治敦大学,他的同学张航·达要去西北大学学新闻。

这些学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进入重点大学不成问题。

据媒体报道,2013年,深圳四大高中中约有1/3选择出国留学。其中,许多学生有实力进入顶尖大学,如北京大学的清华。在北京,97%的国际班学生被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录取名单上的美国前50所大学录取。全国人大附中和北京四中的尖子生出国留学也很普遍。

出国留学也像打一场硬仗。陈其恩回忆起申请这所学校的过程,觉得当时自己“情不自禁地分成了两半”。

新鲜的文琪也觉得这一点都不容易。“首先,活动和考试成绩之间的平衡对国际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你处理不好,你就会失败,无法充分发挥你的优势。第二,是定位自己。高考取决于成绩,但对我们来说,除了成绩,还有活动、抱负、专业和未来发展。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来了解我们自己和美国的环境。”

“硬件指标的检查和最终应用将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办好学校和教育的想法,他必须为整个高中阶段做好准备,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11学校咨询中心的老师说。

或者迫使国内高等教育改革

在采访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表达了对国内高等教育模式弊端的担忧和对国外高等教育模式的欣赏。

武振邦说:“出国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都被要求展示他个性中最精彩的部分,包括他参与的活动。我申请的整个过程就是发现我的特点和个性的过程。这个过程真的帮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国内大学优秀学生流失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每年,来自北京和上海许多高中的20% ~ 25%的学生以各种方式出国留学。在他看来,放弃考试去国外学习是正常的。每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清华的北京大学。与中国的名牌大学相比,如果你认为国外的名牌大学更适合你,出国留学是正常的。”

褚赵辉还认为,出国留学的日益普及对国内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楚赵辉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高度行政化和功利化,这降低了他们的声誉。学术腐败和招生腐败也损害了他们的信誉。一些家长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受到应试教育,让他们提前计划出国留学。一些家长还认为“大陆大学的教育相对较差”,出国留学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与国内高校只看入学考试成绩的模式相比,国外高校的招生方式更加灵活和专业。”楚赵辉说道。

在熊丙奇看来,国外的招生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而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只关注高考的几个科目,不能培养自己的兴趣。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如果你想考一所好学校,学生的时间必须花在培养高考技能上。然而,一些学生不想把他们的一生都花在几个科目的考试上,所以他们想出国。

"没有一流的学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熊丙奇说,如果好的学校不能获得一流的学生,他们的发展将受到许多限制。

褚赵辉还认为,学生的竞争是大学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学生的流失需要国内大学来反映。最根本的一点是,国内大学应该转变观念。“我们不能再指望学生来大学了。我们应该转变思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毕竟,学生是大学的中心。”

熊丙奇在博客中表示,面对放弃考试,中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反思,应该努力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创造多元化的人才渠道。如果教育以多种方式发展,每所大学根据自己的定位设定自己的性格和特点,那么,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每个人都不会有所谓的“精英学校情结”,也不会选择“外国高考”。这就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取消一系列歧视性的教育政策,实行学校自治,促进各类学校的平等发展。

"如果没有危机感,将来会有更多的困难."楚赵辉强调。他建议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和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原标题:绕过高考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