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岩土力学所发展展望:岩土国家队的新时代
■高雅丽,本报见习记者
破釜沉舟,驰骋沙场,延续过去,争取未来。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工程研究所60年的历史,不仅是一部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开拓进取的历史。经过60年的发展,武汉岩土工程学院已经形成了开拓进取、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
60年的风雨,60年的春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海洋强国”、“国防与民用技术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武汉岩土工程研究所将总结60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三个面向”和“四个率先”政策的指导下,武汉岩土工程研究所将继续调整和优化研究所“135”规划的战略布局,以中科院“十三五”规划提出的“8+2”科技布局和“三大”产出目标为指导,围绕创新跨越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确保创新跨越发展目标的实现。
夯实基础巩固创新平台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领先原创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突出关键通用技术、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目前,武汉岩土工程学院已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机遇期、中国科学院四类机构分类改革的窗口期和学院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关键期的“三阶段叠加”阶段。面对新形势,武汉岩土工程学院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识,从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次谋划新思路,重构从“路径惯性”到“创新增值”的发展模式,创新从数字追赶到质量贡献导向的评价体系,探索从指标评价到多元化统筹激励的机制转变。
“为木老人,必巩固其根本;想流得更远的人必须深化他的喷泉。”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武汉岩土工程研究所以问题导向为基础,以目标导向为核心,以效果导向为出口,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凝聚关键科技问题,为解决国家重大项目实施中的“瓶颈”问题提供科学支撑,从创新动力源头提供科技供给,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引进教育,打造人才高地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武汉岩土工程学院将继续加强学院科技人才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和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体系,提升创新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
未来,武汉岩土工程学院将着眼于国际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人才规划顶层设计,打破学科方向壁垒,重组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学科交叉融合,试行“共享-就业-引进”三部曲模式,探索建立人才分类评价、开放评价和可持续评价体系,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为岩土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要坚持教育与培养相结合,通过设置岗位,加大引进国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力度,加快制定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和扶持计划,建立“同台竞技、同轨运行”机制。我们将开辟“就业促进”和“研究生招生”的绿色通道,制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为学院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科研团队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体化发展促进机制改革
近年来,武汉岩土工程学院以实施“第一行动”计划为主线,瞄准学科前沿,聚焦“三大”成果。在科研平台和条件建设、重大项目的获取和产出、科技合作和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和*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它为国家重大项目和战略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武汉岩土工程学院提出了“院、大院、大企业”的创新跨越式发展新模式。构建了“多主体共建、多资源共享、多产业共生、多领域共赢”的新理念。它逐步推动了跨行业、多学科融合的新体系和全链全要素、全环节发展的新机制的形成。规划推进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工程示范和产业化推广相结合的全链创新平台建设。
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方面,武汉岩土工程学院将实施“253”专项行动计划,以增加有限资源配置杠杆和激励约束评价杠杆两个重点,以建设区域研发中心、技术孵化中心、产品转化中心五个支撑点为依托。 以重点专项基金和种子培育基金为核心,旨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产业化率和市场份额,激活创新神经末梢,创造新的发展动力。
协助伟大的事业,制定宏伟的计划,展现腾飞的形象;继续辉煌,追求梦想,呈现辉煌的结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汉岩土工程学院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有中国特色*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使命,团结一心,大胆探索和逐步尝试科技管理新模式、*机制新变化, 新的科研范式和创新文化新格局,在注重发展中寻求优势和特色,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锐意进取,共同追求岩土人打造的“岩土梦”。
中国科学新闻(2018-11-07,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