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山、侯云德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张素)1月8日,**、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7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2岁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教授和89岁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首席技术专家侯云德共同获得201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以来,已有29名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将获得500万元的奖金。
数据图为王泽山院士在实验室。朱摄
王泽山1935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主修炸药。他是中国著名的炸药科学家,推进剂装药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利用炸药资源开发国防和民用技术的先驱,一系列原创技术的发明者。
王泽山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和201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自称“80后”的人头脑灵活,精力充沛。他仍然处于国防研究的前沿。
图为侯云德院士出席2006年8月国际禽流感大会。
侯云德生于1929年,江苏常州人。他于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为期七年。1962年,他被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破例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曾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和中国工程院医疗卫生司司长。
侯云德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药物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创始人。他从事科研60多年,是中国第一个开发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第一人,该药物已应用于数千万患者的临床治疗。在过去的十年里,他带领团队成功应对了国内外许多重大传染病,包括中国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和科技研究。(结束)
王泽山院士简历(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
王泽山,生于1935年10月10日,是一位高能材料专家。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祖籍吉林市。他于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他目前是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
从事含能材料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研究了推进剂及其装药理论。低温传感技术的发明提高了发射效率,使发射功率超过国外同类设备水平。研究解决废弃炸药和推进剂再利用的相关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实现资源再利用,提高安全性,减少公害,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密度装药技术的发明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何亮和李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低温系数推进剂、装药技术和加工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级);“过期火药和退役废弃炸药库存再利用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14部专著。
1999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院士简历(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
侯云德(1929年7月13日-)是一位医学病毒学家。江苏省常州市人。他于1955年3月毕业于同济医学院。1962年,他在前苏联莫斯科的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学习,并获得了副教授和医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防治所院士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传染病项目首席技师、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侯云德同志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他在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干扰素和其他基因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控制新的传染病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学科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传染病的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9年新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作为联合防御和联合控制机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系统和合作创新与全国著名科学家一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人类干预方面取得了成功,并获得了国际认可。他在国内外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和9部重要著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二等奖7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七家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何亮和李和奖以及中国医学科学奖。
1994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