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刷屏背后的隐忧:打不破的影响因子“神话”
■本报记者甘晓实习生程
2018年6月26日,SCI影响因素公布。《临床医生癌症杂志》以244.585的得分高居榜首,高于三大著名的美国国家科学中心期刊的总得分。名单上的十大杂志都是生物学和医学杂志。科技界知名的三大期刊《自然》、《科学》和《细胞》的影响因子分别为41.577、41.058和31.398,分别排名第11、13和25位。
一天,上面的消息充斥了手机屏幕。“第一次谢谢你!这关系到科研人员的金钱和声誉。”《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一位研究员在微信朋友圈里评论别人转发的新闻。
SCI名单的公布引发了科研人员的朋友圈,反映了令人担忧的情况,而影响因素“神话”依然如故。
脱下“暴发户”的外衣
"这是技术暴发户的集体反应."一位一线科学家看到SCI宣布的“宝宝”,告诉《中国科学日报》记者。
以SCI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说:“我回到中国后的16年里,目睹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确实已经从跟踪转向了全面跑步。”
然而,中国的科学研究只能在西方国家提出的体系中发展,缺乏重大的原创性成果。学者们认为,以SCI为导向的选题机制使得中国的科研难以独立,难以面向国家的主要需求。
“一些机构、学者和专家不尊重他们自己的学者和专家的发明和创造。没有被频繁引用的SCI文章,他们就不能被评为天才和获奖。”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鲁大道在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创造国际一流”,痛斥“领先论文”现象。
事实上,具有高影响因素的出版物在出版前需要得到审核者的一致批准。这些出版物中发表的论文往往集中在热点领域,创新性强的论文不容易发表。
脱下“暴发户”的外衣,使中国的科学研究更加务实,发展更加优质,已成为科技界的共同期待。科学家指出,我们应该对脊髓损伤的影响因素采取理性的态度。"影响因素是文献计量学、统计数据的指标,不能简单地用来评估个人."上面的科学家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玲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SCI作为一种评价指标将很快被抛弃。未来结果评估的重要标准必须回归科学的本质,强调结果的原创性、特征和影响。”
影响深远
“我们应该改变以论文、专利和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片面做法。”5月底,*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以论文为人才评价标准”是指基于SCI影响因素的科研定量评价。
SCI的全称是“科学引文索引”。它是由科学信息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创建的,后来成为国际公认的科学统计和评估的主要检索工具。长期关注科研评价的科学网络博主李东锋在博客中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次将SCI引入中国科研评价体系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在争相效仿,教育部门也将SCI论文数量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作为半个世纪前的一项“发明”,SCI的影响因素在今天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7年底,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文化历史研究所所长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早在2006年,《自然》就披露,对于发表文章的人,所在单位将给予25万至30万元的奖金。
目前,尽管SCI的影响因素受到广泛批评,但科研机构和高校仍普遍将SCI论文的发表视为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的“硬门槛”之一。
异化和滥用
多年来,过度依赖SCI影响因子来评价科技成果逐渐被异化和滥用,成为“纸上谈兵”的评价取向,严重恶化了科研环境。
“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杂志的‘等级’,尤其是SCI论文,已经成为一些学者的价值和地位的象征,也代表了他们自己的资源。“据鲁大道称,这严重扭曲了科技人才的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科研环境。
缺乏学术诚信是随之而来的一个严重问题。近年来,为了帮助科研人员“获取”SCI期刊的影响因素,出现了一条灰色产业链,由国内第三方机构打着“擦亮论文”的旗号提供各种论文服务。《中国科学》的记者曾暗访第三方机构,揭露他人代写论文的交易。在SCI影响因子为0~1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要花费数万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曾经评论过医学领域的论文购买现象:“评价医生的方法不是发表论文,而是帮助死者和伤者,看医生和救人。”他还指出,根据工作性质和主题内容,科技成果的评价制度应该不同,不应该有一刀切的办法,唯一的标准不应该是论文的发表。
SCI影响因素也成为期刊的“魔咒”。为了获得更高的影响因素,一些期刊不惜采用“自引”和“交叉引用”的方法。年度JCR报告将以“压制”的方式进行处理,不披露其影响因素。《中国国际法杂志》和《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的英文版等期刊获得了成功。
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告诉《中国科学日报》记者:“SCI评价体系的推广严重影响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导致我国科研力量向一些‘时尚’的热点学科积累,不利于我国科研的长远发展。”因此,从评价取向上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引导形成有利于重大原创性成果产生的科学文化氛围迫在眉睫。
中国科学新闻(2018-06-28,第一版集锦)
上一篇:红卷绢
下一篇:一滴尿能预测糖尿病恶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