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设计时速1000km 中国版“时光机”正研发

科普小知识2022-07-22 11:55:30
...

设计时速1000km 中国版“时光机”正研发

管道超高速铁路想象图(网络数据图)

快一步

2011年,赵勇团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辆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测试车。

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为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搭建了原型测试平台。

2016年1月,中国版的“管道超高速铁路”将完成第一阶段调试,未来将达到600-1000公里/小时。

新/闻/返回/发布

美国“超高速铁路”户外测试成功实现1秒100公里加速

当地时间11日,美国初创公司Hyperloop One的超高速铁路推进系统首次在户外成功测试。这个3米长的实验“滑轮”在铺好的跑道上跑了2秒钟。推进系统的测试装置在1秒钟内从0加速到60英里每小时(约96公里每小时)。当最终速度达到400英里/小时(约640公里/小时)后,它撞到91米外的沙堆上减速并停下来。

该公司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北部的沙漠中建立了一个试验场。昨天它进行了“推进系统的露天测试”,今年它将进行整个系统的全速测试。首席执行官罗布·劳埃德说,全速测试是在一条3.2公里长的管道中进行的,悬浮舱将被加速到接近每小时1200公里。

瓶颈是什么

从技术上讲,问题不多,但成本太高。对于这样一个有真空管道交通的长隧道,仍然需要抽气。修建一公里地铁需要8亿元,修建一公里真空管道需要100亿元。

最近,一家美国初创公司在拉斯维加斯沙漠展示了超级环线列车技术。该公司设想在真空管道中使用磁悬浮列车进行超高速运输,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120公里。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更早提出了这一想法,他是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 Company)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目前需求旺盛。“真空管道交通”由于其高速性和管道性,在某种程度上被称为“时间机器”。

事实上,中国也有类似的技术。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个团队开发了第二代实验系统,实验车辆在常压下的平均速度在几个月内从82.5公里提高到了100公里左右。该团队的项目进度已经超过了美国同行。

研发速度比美国快。

设计速度为1000公里/小时,取代了飞机的超级列车。

今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的“第二代高速真空管道高温超导横向浮动系统”,即中国版的“超高速管道”,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调试。这个系统是由赵勇教授的团队在大学超导和新能源研发中心设计和开发的。“我们设想在未来,这种火车将达到每小时600-1000公里的速度,足以取代飞机。”赵勇说。

此前,研发团队不仅成功地将管道真空的极限压力降低到1335帕(一个大气压等于101325帕),相当于抽取管道中99%的空气,而且在正常压力下达到每小时82.5公里的最大平均速度。

经过4个月的时间,该系统的实验进展顺利,“目前,常压下的最大平均速度已提高到每小时100公里左右。”赵勇介绍。虽然速度没有增加太多,但随着真空技术的进步,速度会大大提高。美国的类似项目仍处于独立测试各个部分的阶段。例如,超高速铁路公司只展示了推进系统,“1120公里/小时”仍然是未知的。然而,西南交通大学项目已进入整体系统实验阶段,项目开发进展更快。

尽管技术愿景与美国公司相似,但西南交通大学有自己的原创。研究团队将轨道铺设在管壁上,形成“壁挂式”磁悬浮列车,可有效解决实验室因轨道半径小而产生的离心力问题。

申请比登陆月球更难。

缺乏资金支持,项目进展不尽人意

然而,这种比飞机还快的超级火车曾被业界认为“比登陆月球还难”。

2004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沈志云发起“真空管道高速运输”院士研讨会。沈志云设想中国的真空管道高速交通将定位在600-1000公里/小时的超高速。它将分四个阶段实施:从2005年开始,五年内达到小规模模型,十年内达到全规模模型,十五年内达到试验线,从2020年到2030年的二十五年内达到运营线。但是这个想法至今没有被听到。

R&D受限于一些教授和团队对速度和新技术的热情。2011年,赵勇团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辆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测试车。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完成了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原型测试平台。然而,因为实验回路的半径只有6米,测试车辆的最高速度只有50公里每小时。

第二代高速真空管道高温超导横向浮动系统已经是西南交通大学的第三个类似平台。它仍然使用循环而不是直线。赵勇承认:“缺乏财政支持是主要原因。”实验的速度也受到循环的限制。

此前,沈志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中国发展真空管道运输的困难。“没有太多的技术问题,但是成本太高了。对于如此长的隧道,仍然需要泵送空气。建造一公里的地铁需要8亿元,建造一公里的真空管道需要100亿元。”唐志正,《成都商报》实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