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 上海大学思政课为啥“红”
新华社上海12月25日电:为青年争取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为什么上海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是“红色”的
新华社记者吴振东、白、张
"思想政治课实际上可以这样举办!"最近,在上海大学的“时代声音与图像”通识教育课上,该校社会学院和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一起用音乐旋律和历史回顾讲授“国歌是如何一路传来的”。全班都是学生,“搓课族”只能坐在地板上。听完课,许多学生说他们认为无聊的课很热,充满收获,时间飞逝。他们总是觉得他们没有听够。
思想政治课如何“圈定”?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德育育人主渠道的作用?上海大学探索了一种新模式:教师告别个人战斗,“项链模式”提倡跨学科联合教学;量身定制的课程、价值导向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为年轻人奠定了良好的中国背景,并梦想着一个新的时代。
在“国歌”中倾听时代的脉搏
从带有仪式和音乐色彩的“国歌”,如清末的“普天乐”、“宋祁龙”,到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记者看到,在两位教授的合作下,包括专题介绍、课堂讲座、现场问答和网上互动在内的整个“时间声音与绘画”课程进展顺利。演讲者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引导听众感受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脉搏。与会者踊跃参与。学生管弦乐队还现场演奏了《志愿者进行曲》,全体观众一起唱起了国歌,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义勇军进行曲》展示了中国近代史上血与火的提炼,最能反映民族的士气和决心上海大学的大学生小芳在课后热情洋溢地说,今天的大学生应该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先锋和开拓者。"
一些老师说这门课似乎是教文学和艺术作品,但它与时代进程中的中国主题密切相关。音乐教授带来“艺术之眼”,社会学者带来“文化之眼”,使思想政治课更具思辨性、人文性和趣味性。
该课程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鹰表示,课程成功的背后是教学团队的努力。每次授课前,课程负责人、主持人和讲师必须一起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程序和方法,并反复修改教学计划。
为“90后”量身定制的思想政治课
据了解,始于今年年初的“时间·声音·绘画”是上海大学“大国战略”系列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从2014年到2015年“大国战略”确立,到2015年“中国创新”,到2016年“创业生活”,到2017年“时代的声音与绘画”和“让人民受益于国家”,这些为“90后”大学生量身定制的“语文课”开了一把火,开了一扇门。“摩擦课”坐在地板上,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场景。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年轻人的历史地位是什么?如何迎接已经开始的新时代?思想政治课必须回答好这个问题。”顾晓鹰说,“大国战略”系列课程是从当前社会热点和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出发,引导他们感受时代,了解中国,培养家庭和国家的感情,看到未来和个人对国家未来的责任。
为什么“大国战略”课程是“红色的”?告别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个人战斗”,让经济、历史、法律、文化和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的教授和学术带头人一起授课,无疑是他们“粉丝圈”的一个重要砝码。
顾晓鹰称之为“项链模式”——思想政治教师就像“项链”基地,在课堂上扮演穿针引线、主持一系列游戏和引导互动的角色。名人是镶嵌在他们身上的“钻石”。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出发,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角,形成育人的综合效应。
让思想政治课成为青年人生的指路明灯
“上大学之前,我住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里。后来我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然后出国深造。我深深地感到,正是由于国家的快速发展,我才能实现我更大的抱负。”不久前,在“中国的创新”课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建华应邀演讲,使在场的学生深受感染。“我相信,在这个时代,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大放异彩。”一些学生说。
大学生肖畅在听取了上海大学无人艇队在“创新中国”班的科研经历后,在演讲中写道:“我被整个团队所产生的团结和活力所感动。正如老师们所说,“只有有一颗为国家服务的心,我们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句话将成为我走向创新之路的一盏明灯许多学生说,课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同理心和对未来的思考。
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协调小组组长辛平认为,通过集体备课和联合教学研究,“大国战略”系列课程真正实现了价值导向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实现了“精神与形式的统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教师在同一个课堂上回答同一个话题,把真理融入故事,用故事把真理解释清楚,用真理赢得认同,使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表示,正在积极开展试点项目,支持高校推出更多“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使其成为深受师生欢迎的“热门课程”。通过开展集体备课等形式,将19种精神充分融入多样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努力为当代青年奠定良好的语文背景,实现新时代的梦想。(参与写作:穆晓翔、王忠义)
下一篇:明信片定做品牌十大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