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法院士话高考:童年梦想“想当科学家”
■王国法律
他于1977年12月参加了高考,并于1978年3月在山东理工大学学习。目前,他是中国煤炭科学技术集团(煤炭科学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高效综采理论、技术和设备体系的研究。他参与了我国综采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开发和试验的全过程,建立了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三耦合”理论和三维动态优化设计方法。主持建立了我国综采和液压支架技术及标准体系,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综采成套技术和设备,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出口到世界主要产煤国;领导提出了智能煤矿的概念、技术框架、发展目标和路径,主持了第一套智能无人采矿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工程示范,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依靠人工操作的煤矿高风险生产模式。他主持并参与了60多个国家、省和部级研发项目。他于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国发(前排左边)
青年时期的王国法
1977年12月10日是“*”结束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考试日。对于来自各行各业和各年龄段的570万名候选人来说,这是难忘的一天。
那天,我和全国“高三”考生一起进入了高考考场。这是一次非常奇怪的高等院校选拔考试,在中外历史上从未见过。对于年龄相差十岁以上的连续十多名高中和初中毕业生来说,这是同样的考试。也是因为这次高考,我有机会上大学,从而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四十年前,*,一个“复兴”的*,力促恢复高考的伟大战略决策,这不仅彻底改变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得知高考复试,我心中的梦想重燃。
从1973年到1975年,我上初中的时候,有幸赶上了*同志的第二次“出山”,主持了国务院的工作,恢复了比较正常的教育秩序,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教育复兴”。虽然当时也有“*”的影响,但它仍然为我们的文化课打下了更好的基础。1975年进入高中后,我们开始了“批判森林、批判坑洞”和“反右派翻案”的运动。农村高中的教学完全中断了。我们的大部分时间不是用来研究重要文件和写海报,就是参加农村人民公社的农业工作"学习大寨和抗击山川"。我们对高中的文化课了解甚少。虽然我是学校的“尖子生”,但我也对高考一无所知。我没想到有一天会上大学。
我家在山东省文登县小官村。我父亲在一家国有水产公司工作,我母亲是农民。虽然我母亲是文盲,但她一直支持我们的妹妹学习。1977年6月,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务农。这是农村高中毕业生的唯一选择。那时,如果我有机会找到一份“既工作又务农”的工作,那是我的最高理想。“*”虽然垮台了,但是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劳动组织和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计划的集体生产劳动仍按集体劳动所得的数量支付。每个人仍然相信“车未倒先推车”的原则,努力工作是一个好农民。当党*和有关部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全城时,我们在农村并不知道。直到那一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在广播中宣布,我的老师和同学们立刻喜出望外,每个人都急切地询问对方参加高考的情况。
高考前不久,我曾经就读的学校组织了一个为期两周的高考辅导课。我参加了这次简短的考试准备复习。高考补习班一结束,就是高考的日子了。
回顾那一年的试题,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现在相对简单了。然而,对于当时的大多数考生来说,中文作文仍然有写“批判性”手稿的基础,而数学、物理和化学就像“天书”,这让我们感到不安。
参加高考后,和许多农村学生一样,我像往常一样在生产队工作,参加了冬季农田基本建设,但我心里默默地期待着这个好消息。
那年12月底,我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学的通知,要求我去县医院体检,并填写高考。然而,当时高考的结果并没有公布,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多少分,应该填哪所学校,应该选什么专业。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写作文。题目是“我长大后做什么?”我写了“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当科学家是我从小就埋在心里的梦想!因此,我志愿去了我家乡的山东理工大学(后来并入山东大学)。
生活节俭,学习饥渴。
1978年1月的一个中午,我从田里下班回家。就在放下手推车后,村里的邮递员送来了一封沉重的挂号信。当时,我太激动了,以至于很快打开信封,看到了山东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被冶金系的轧钢专业录取了。
后来,我了解到我们小官公社中学有400多名毕业生,我是唯一一个被本科院校录取的。今年春节,我们家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父母们每天都很开心,并为他们儿子的大学入学感到骄傲。我也明白我的父母对我的未来充满期待。我记得中学老师给了我的家人几副对联:“我喜欢送我的孩子踏上新的旅程,嘲笑新来的孩子,创造精彩的文章。”这表达了学校的老师、村民和家长对我的厚望。我也下定决心不让他们失望!
1978年3月初,我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感觉走进了山东理工大学的校门。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位于济南千佛山脚下。红砖砌成的琵琶湖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以及大学里的一切,总是给我们新生带来兴奋和新奇。班上学生的年龄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三分之一是“老三届”的老大哥学生(1966年至1968年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另一半是1969年至1976年的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农村的私人教师、退伍军人、农村的知识青年和工厂工人。我只有17岁,是我们班最年轻的学生之一。
当时我们农村中学的条件很差。学生们睡在大同,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玉米和干红薯等粗粮,然后送到中学食堂。一份萝卜汤要2美分,许多学生不愿意吃。这种艰苦的生活也培养了我们勤劳节俭的性格。到达大学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学生宿舍是一个可以容纳八个人的房间,每个人都有一张小桌子。在经济上,他们有国家的财政援助,食品商品和更好的食物。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有机会上大学,有如此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对*充满了由衷的感激和感激。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保持节俭的好习惯。
有人曾说,高考复试后考上大学的学生是“*”十年积累下来的“未雕琢的玉”,是千载难逢的幸运儿。事实上,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有一个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的好机会。同时,我们都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因此,所有的学生都珍惜这个宝贵的深造机会,并热切地学习。基础课通常由来自多个班级的学生参加。班上有许多学生。每次我早早就坐,我经常帮助年纪较大的学生坐,星期天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学习。在整个大学期间,我们的同学从不在外面的餐馆吃饭。那时,许多学生有不同的压力。一些学生的亲人和孩子都在农村,他们的生活压力很大。一些学生在上学前在农村结婚,这位妇女敦促他们结婚。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间有一些矛盾。但是每个人都把学习放在首位。相比之下,我们的少数应届毕业生(1977年高中毕业生)太年轻,没有其他负担,所以他们知道自己一心一意在学习。那时,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在大学里学习更神圣的了。
我在高中基本上没有学过英语,所以大学英语是我花时间最多的课程。早上,我爬上校园树荫下的千佛山。晚饭后,我带着单词本去背英语单词。虽然我很努力,但我学的是“哑巴英语”,不擅长听和说。然而,一切都结束了。到了第三学期,我的英语成绩已经在班上名列前茅了。在几个学期的基础课程中,我还在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科目的考试中得了满分。
为了向道学习,为了成为至高无上的人,为了成为有道德的人,为了成为至高无上的人
上大学一年后,由于院系调整,山东理工大学冶金系迁至青岛,而冶金系原来的学生在学校进行了调整。我被分配到一个机械系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这是山东理工大学的一个很强的专业。有一批著名的国内力学教师,如艾星和马福昌。虽然在“*”期间经历了十年的动荡,但这批老教师仍然存在,确保了一支专业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教我们专业知识,还教我们做人的方法,做学术研究,创新思维和方法。
虽然我已经离开母校很多年了,但他们的教诲仍然历历在目,使我受益终生。感恩节母校!谢谢你,老师!我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一张乘时间快车的“通行证”,也感谢我的老师给了我一个克服困难、攀登理想目标的“工具包”。
我记得我们组在毕业设计时被分配到济南第一机床厂。该团队由10人组成,任务是完成从日本进口的车床的绘图和设计图。除了系里的专业老师,指导老师还包括工厂里的工程师。他们都非常认真,对每张图纸和每种尺寸都有严格的要求。虽然毕业设计应该给每个人单独评分,但我们组的学生并没有特别考虑自己的成绩,每个人都互相合作。我很快很好地完成了设计任务,一些年纪大的学生有更多的困难。我自愿帮助他们。在毕业设计中,我们大多数小组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个过程也初步培养了我作为一名工程师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回顾这40年的经历,我想和年轻的学生们分享这样的经历:一个人的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学习的过程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记得我在大学毕业前就准备好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但不幸的是,考试前我得了严重的肠胃炎。我连续几天拉肚子,身体状况很差,影响了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没有被录取。1982年1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山东第二轻工业学校任教,但我继续学习的初衷没有改变。经过努力,我于1983年获得了东北理工大学的硕士学位,主修流体机械和流体动力工程。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煤炭科学综合研究所北京矿业研究所从事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我的“煤炭生活”。
回顾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似乎我在大学里学了四年的专业与我从事的专业并不完全相同,但它是我职业方向的必要基础,也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在大学里形成一种学习方式是我生命中的一笔重要财富。
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努力做好一件事,即安全、高效、绿色的煤矿开采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工程实践——主持研发了第一套智能无人开采技术和设备并进行工程示范,彻底改变了煤矿几千年来靠人工操作的高风险生产模式。走遍全国几乎所有的煤矿区,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煤矿从落后走向世界领先的发展进程。我国发展了安全、高效、绿色、智能采煤的理论、技术和设备体系,煤炭生产效率提高了30多倍,从根本上保证了安全生产条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近70%的一次能源。向世界主要产煤国出口中国成套煤炭开采技术和设备...
我热爱煤炭行业不是因为我喜欢它,而是因为我选择了它。一个选择,一个没有遗憾的生活。我钦佩那些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煤矿工人的精神。我喜欢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煤炭工人的性格。
回顾我走过的路,我特别想和年轻的学生分享我的人生经历:人生有成千上万条路可以选择,不是笔直的,拥挤的,曲折的,就是孤独的,没有人能预测哪条路更接近成功。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方向正确,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迈出每一步,我们就会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每条路都必须有人走,每条路都可能通向成功的另一面。
我提倡这样一条工程科技之路——扎根基层,放眼世界。立足实践,创新发展。老子说:“人虽厚,不可薄。事实上,不要住在中国”。以此为鉴,坚持“学以道为本,以德为本”的原则。生活必须无怨无悔!
(陆羽和王思整理)
中国科学新闻(2018-07-20第五版文化)
下一篇: 《低温王国拓荒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