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教授身着汉服讲课,你见过吗?
华东科技大学教授王利民穿着中国服装做了一次演讲。
“剑甲苍白,白露为霜;宽袖飘飘,今日何处;几经沧桑,几经犹豫;“汉唐归来”的音乐响起,身着汉服的中国和李学生翩翩起舞。枯黄的叶子似乎又浮回到树枝上,变成了嫩芽,落在地上的雨滴又升回天空,消散成云。我们离开座位,抓紧时间回到汉唐时代。
4月3日晚,由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利民教授精心创作的公共选修课《化学与艺术》最后一堂课《汉赋及其色彩简论》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通海堂正式举行,并伴有古典民族舞蹈。
舞会后,扔砖头来吸引玉石。身着中国服装的王利民走上讲台,引用经典,借用《道德经》,将学生从绚丽多彩的中国服装带入颜料发展的漫长历史。
公元前2600年,中国首次记录了植物染料的使用。汉武帝时期,张谦开辟了丝绸之路。北魏末,贾思勰著《齐姚敏书》,详细记载了马蓝等染料植物的栽培方法和红花、靛蓝等染料的制备方法。明代科学家宋写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使用植物染料如茜草和靛蓝已经变得非常普遍,“照耀你比蓝色更好”因此。中国服装可以*使用媒染剂染色、抗染印花(古代称为“蜡染印花”)和其他技术。
1856年,英国年轻的珀金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时,发现了第一种合成染料“紫红色”(苯胺紫),开创了一个新产业。随后,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纺织工业中常用的染料。此外,相关的色素通常与日常生活用品密切相关。
王利民说,华东理工大学的染料化学学科历史悠久,成立至今。鲁教授是我国染料专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华东化工大学有机染料与中间工程教研室主任。
在染料科学研究的不断探索中,王利民还告诫华立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社会实践,不要害怕实验的失败,不要担心实验数据不符合预期,只要他们坚持不放弃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王利民介绍了中国和世界染料发展的历史,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的发展历程后,华立汉服社的学生走上讲台,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汉服表演。布料由锦缎、纱布和丝绸制成,根据阴阳和五行进行染色,最贵的是羽冠、右翻领和领带。裙子翻了,长袍飘扬,深色的衣服和流苏尽可能高贵...
借助现场展览,王利民向学生们讲述了中国服装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结构,并通过影视资料着重讲述了清朝“剃发换衣”造成的“江阴八一、嘉定三屠”的悲惨历史,从而使中国服装逐渐消失,其繁荣也随之消失。
“不想染是非,怎料事与愿违;我心里的花枯萎了,时间不会再来。我希望我能洗掉浮华和灰尘。我会和你一起喝一壶清酒,然后我会陶醉一辈子……”一首“不要死”的歌,将会结束。不染的是世界的繁荣,不染的是汉唐梦的回归。迷人的颜色显示了化学的奇妙旅程。
材料研究所的胡(音译)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只知道汉服是古代人的服装,但我们不知道它已经衰落了近300年。汉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我非常感谢王利民先生在教授染料化学时与国家汉服相结合,让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欣赏艺术!”
“今天的课程让我们近距离了解染料化学对华夏汉服多元化发展的贡献。”化学学院的周说。
自2018年起,“化学与艺术”作为所有本科生的选修课。著名漫画家、风俗画家罗希贤的非世袭继承人、上海人民管弦乐团首席二胡演奏家姚新丰、雕塑家、版画家吴、顾健、收藏家车飞等多位文化大师应邀来校与工科学生共同探索艺术之美。
作为这门课程的发起人,王利民告诉记者,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氛围中包含的化学基本原理。同时,通过学习化学,他们可以体会化学中的艺术美,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学期,这门课将会进一步深化。化学与艺术的结合将通过研究生研究与本科生“大创作”的结合,将日化精细化学品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发展为创意产品,如12月的蜡烛和鲜花香囊创意团队。这学期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也交了很好的作业,有些是写古典音乐的,有些是写科研论文的平面设计的,等等。此外,该课程与高校团委合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课堂教学与学校大型艺术节相结合。
“化学和艺术”这个术语已经结束,但是化学和艺术永远不会结束。
下一篇:棉麻汉服品牌十大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