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和立冬的区别是什么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可是有的人很容易把立冬和冬至混淆。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冬至和立冬的区别_冬至的传统习俗吃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
1、意思不同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日期不同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3、气候不同
从气候上说,立冬在古代对于中国来说,是进入冬季的标志。而冬至表明冬天最冷的时候来到,冬至日也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从传统文化上来说,立冬的地位没有冬至高,而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表明阴气最重,但也表明阳气开始生了,就象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冬至也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历算的起始日(这跟新年的起始不一样)。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4、天文位置不同
在天文上,冬至是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立冬是太阳到达黄经225度。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冬至的第二天就将向北移。而立冬这天,太阳的直射点还在一天天南移。
5、习俗不同
立冬: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劳动了一年,老百姓要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如今,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冬泳爱好者们还会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立冬有吃水饺的风俗。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但在山东滕州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冬至: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在江南水乡,则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在我国*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食俗
(1)冬至团冬至团在有些地区也叫“冬至丸”,在南方某些地区比较盛行。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2日前后),家家户户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除自家吃以外,还赠送亲友。全家聚餐是取团圆的意思。
(2)吃馄饨冬至吃馄饨最早源于南宋时,朝廷民间都流行。相传宋高宗赵构很喜欢吃御厨制作的馄饨,因有一次没把馄饨煮熟有人要送厨师去大理寺问罪,但因为这厨师会做馄饨,赵构就免了他的罪。后来,馄饨制法流向民间。街市上馄饨店铺众多,馄饨花形馅料各不同,有几十种之多,当时谓之“百味馄饨”。
冬至节时每户老百姓都包馄饨,先祭祖先然后全家吃馄饨。到明清民国时期,馄饨也成为华北地区许多老百姓冬至必食之食物,并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语。那时犹如过除夕夜一样,在冬至前的夜晚各家要备好第二天冬至节的祭祀用的食品,忙于包馄饨和蒸年糕等。其情景仿佛除夕守岁,故称之为“冬至夜”。
(3)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渊远流长,据说是从汉代起源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非常鲜美,连声称赞。从此,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在民问形成了。现在的人们都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物,祈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4)火锅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民俗。据《王府生活实录》所记,每到冬至人九后,皇宫王府内流行吃以羊肉为主的珍馐火锅。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就是说,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十种不同的内容,头一次吃火锅照例是涮羊肉。
这种吃冬至肉火锅的习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间也很流行,许多富家子弟、文人雅士们,自冬至日起常去有名老字号饭庄“八大春”、“八大堂”及“东来顺”、“又一顺”等去御寒饮酒吃涮肉火锅。也有些人每到九日相约九人一起饮酒吃肉,旧京时称为“九九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