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微信更换登陆界面背后的故事

科普小知识2022-07-23 16:20:30
...

当微信于25日开通时,每个人都对微信界面的变化感到惊讶。

在过去的六年里,微信的界面自开通以来从未改变过。25日,开始的照片被中国自己的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拍摄的照片取代。

现在你知道微信的登录界面已经改变了。你可能还知道地球的照片是由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

你可能只知道风云四号的风景,但你不知道它背后风云系列项目的创始人——任新民。

中国航天“四大元老”之一的任新民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项目创始人

1949年从密歇根大学毕业后

坚决回家

参与中国的运载火箭和空间工程

从运载火箭,弹道导弹,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

到目前为止,席卷屏幕的风云系列

大多数中国人都叫他的名字

太奇怪了

情况不应该是这样的

当风云卫星拍摄的照片成为微信启动图片时

这是任老去世的前一天。

才过了7个月。

没有人比得上中国学者,也没有人愿意做出牺牲。演员的家庭事务全世界都知道。

你被微信的创业地图偷走了

花三分钟去理解这位老人的优点是值得的。

微信中的“疾风疾云”

从9月25日到9月28日,当微信开通时,用户可以欣赏到中国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全景。

这也是6年来微信的发布页面第一次发生变化。发射页面背景中的地球图片是从非洲大陆上方观看的,变成了在我们祖国上方。

之前的微信登录页面是这个经典的“蓝色弹珠”,拍摄于1972年12月7日,是阿波罗17号宇航员在登月途中拍摄的。

视野几乎都被阳光照亮了。主体是非洲。这幅图从北到南与地理基本一致。照片的中心点在南半球,南极大陆在南端清晰可见。

新的微信登录页面可以看到整个中国领土,由风云四号卫星拍摄。

风云四号搭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垂直探测器,并且是世界上第一颗在一颗卫星上同时搭载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大气垂直探测器的卫星。它相对于地球表面静止在赤道正上方35800公里的高度。

2016年12月11日,“风云四号”发射,12月17日定位于东经99.5度。在此之前,它处于测试阶段,并于25日正式投入使用。

为了纪念这一天,已经6年没有更改登录界面的微信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发来了贺信。

为什么风云四号可以拍“美丽的照片”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又称风云四号01卫星和风云四号科研试验卫星,是中国第一颗风云四号系列气象卫星,也是中国第一颗静止轨道三轴稳定气象卫星,设计寿命7年,是中国气象局的主要用户。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该卫星于2016年12月11日长征三号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于12月17日17: 39成功定位在东经99.5度的赤道上空。经过六个月的在轨测试,它已投入测试应用。

微信改变登录界面背后的故事

风云4 A是一颗光学气象卫星,携带四个先进的探测有效载荷: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干涉大气垂直探测器(GIIRS)、闪电成像仪(LMI)和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包(SEMP)。

风云4号分辨率高。“辐射成像仪”有14个通道,可见光空间分辨率为500米,红外高空间分辨率为2公里,全磁盘成像时间为15分钟,新的区域扫描功能,1000×1000公里的区域观测能力为1分钟。

(来源:*电视台)

同时,风云四号的误差很小,可以拍摄出准确、漂亮的照片。“图像定位和配准技术”使卫星图像的定位和配准精度达到1个像素。即使在36000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观测地球,误差也能控制在1公里以内,补偿效率达到98.8%。扫描辐射计技术可以感知0.1℃的地温变化,绝对误差小于1℃。

此外,风云四号也能迅速捕捉这一瞬间。“闪电成像仪”一秒钟可以拍摄500幅闪电地图。“干涉大气垂直探测器”有1600多个探测通道,每小时完成一次垂直探测。光谱分辨率达到0.625波数,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达到16公里。其观测能力是现有观测系统的100多倍。

(图片来源:腾讯科技)

“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大气垂直探测仪”同时装载在一颗卫星上,实现了两颗卫星的价值,提高了效率,节约了开发和发射成本。

永不让卫星给天堂带来问题的创始人

风云四号取得了这样的成功。它的观测能力是现有系统的几千倍。它能感知36000公里外湖水的水温,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它的创始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经有一个人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并且是六个大型航天项目的总设计师,包括实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因此,他也被誉为中国航天工业的“总工程师”。

70岁时,他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项目总工程师,全面负责,这也使他与上海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就是任新民。

”他跑来跑去,从国务院到国防科工委等部门。在中国气象局和其他用户的大力支持下,他陈述了支持本地化的各种理由,坚决要求这个支持我们的气象卫星团队继续下去,并坚信以我国的能力,我们将能够走上一条道路。”

这是任新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1988年9月,在FY-1 A发射之前,出现了一个突然的问题。任总裁陪了我们三天三夜才查出问题,从来没有让卫星把问题带到天上去过。”

这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老人。

六个月后,风云一号b星失去控制,在高空轨道高速旋转,处于危险之中。这时候,任新民从现场吩咐道。他说这是国家的财产,不能放弃。最终,在任新民的监督下,风云卫星队迫使一颗高速旋转的卫星“安静下来”,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损失。这是他对国家未知的贡献。

他的默默无闻和他的死亡一样默默无闻。

今年2月12日15:00,“太空四大元老”中最后一位太空巨星任新民(任新民、涂守娥、黄纬禄、梁守班)以102岁的高龄离开了北京。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任劳就可以看到风云四号的成就和风云四号的辉煌,这两个品牌正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他是“卫星人”

2003年10月15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中国酒泉卫星发电中心,看着“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将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只说了七个字:"好,好,非常好!"

他就是任新民,和屠守业、黄纬禄、梁守高一起被称为“中国太空四大元老”。

那一年,他88岁了。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他每次都会参观发射场。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他的名字不如钱学森、邓稼先甚至宇航员杨利伟那么有名。

但正是这样一位老人将他的一生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

除了载人航天飞行,他还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从那以后,他一直担任中国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的总设计师...和一个大规模的太空项目。

从中国第一枚液体弹道导弹东风2号到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从第一颗同步轨道卫星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新民的名字已经牢牢地刻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和功过簿上。

他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周总理称之为“中国的卫星发射器”。

但他说(我)这辈子做了一件事,开发了几枚火箭,还发射了几颗卫星。

去海洋的另一边用科学技术拯救国家。

1915年,任新民出生于安徽。他既有天赋又聪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学生欺凌者。但无可奈何的是,20世纪中期和早期并不是中国专注于研究的时代。

外来侵略和社会动荡。14岁的任新民加入了共青团,想通过革命来拯救国家。

16岁时,他下定决心依靠科学技术来拯救国家。

然而,就在进入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不久,卢沟桥事件爆发了。

据说那个时代的人出生在一个不好的时代,但是没有人承认英雄出生在乱世。

1935年,在南京*大学读书时,任新民与同学们合影(右二)。图片来源:中国空间科学科普。

在南京*大学毕业之前,任新民拜访了他父亲的老朋友,校长余焕宗,却发现他已经因病去世。于是,他去看了老人的女儿余,她当时还在上高中。后来,这个女孩成了任新民的终身妻子。图片来源:中国空间科学科普。

1945年,任新民告别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去美国留学。

在密歇根大学研究所,任新民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获得了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你知道,密歇根大学在工程领域很有实力。2009年,该大学的航空/航天/航空工程在美国最佳大学工程排名中排名第三(4)。2017年,USNEWS在美国工程学院排名第六。

一位记者曾经采访过当时在美国读书的任劳的室友。后来,东北工学院院长李勋,除了谋生之外,几乎一直把任劳视为读书人。

1948年9月,新毕业的任劳被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为讲师。这是该校首次聘用一名年轻的中国人担任讲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到一年的执教生涯中,任新民毅然放弃了国外的舒适条件,选择了回国。

他给出的理由是“只有当一个人扎根于自己的国家,他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遇见钱学森加入太空

回国后,任劳在南京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工作。接到电报后,他奉命赶往北京。应陈赓将军的邀请,他来到哈尔滨,参与创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任新民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中国空间科学普及。

1956年,钱学森先生开始建立中国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在参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任新民的冷静和类似的经历给钱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被两人录用。这两家公司计划为中国的航天工业而战。

从这一刻开始,任新民的生活与中国的太空计划紧密相连。

没有人想到它。这个誓言将由他一生履行。

很容易说,中国从事太空飞行,制造导弹,填补中国太空飞行的空白。那时,中国贫穷落后。这一切就像一个寓言。

一百年的生命,一生的事件

任新民签署了《苏援P-1导弹实物转让协议》。图片来源:中国空间科学科普。

任新民签署了援助中国的第一枚苏联导弹的P-1模型,上任后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绘制地图和进行复制。

1958年5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向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部署了第二次导弹发射计划,任新民担任发动机总设计师。

任新民和苏联专家在香山公园。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中国空间科学普及。

1958年8月,当P2导弹设计图纸和技术数据的翻译和复制完成时,有关工作人员发现没有发动机试验台和试验程序等关键数据。当时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在这个地方给了我们“一只手”。

而这种技能,足以杀人。

任劳与苏方沟通的结果是,“当你们的发动机准备好在我们苏联进行测试时”

因为携带导弹到苏联进行试验,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导弹工业不能独立,永远不会出现。

任劳很不情愿,他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和探索发动机试验台的设计和建造。

1963年3月,中国诞生了第一台自制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

然后在导弹发展的冲刺阶段,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1960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协议,所有苏联专家都退出了。

当时,西方媒体报道“中国导弹梦想破灭”。

事实上,当时中国没有图纸,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并且正在努力被西方国家嘲笑。

任劳没有退缩。他想实现中国的导弹梦想。

1960年11月5日,苏联撤出最后一批专家后的第83天,中国模仿的第一枚液体弹道导弹成功发射。用任劳的话来说,我们的导弹是被逼出来的。

“东风1”导弹即将发射。

该导弹后来被命名为东风1号。然而,距离只有600公里,精度不够。

随后,就像在不可能任务中一样,任劳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即独立设计和开发一枚射程为1200公里的导弹,并开始开发东风2。

同样,东风2的发展也有很多困难。1962年3月21日,第一次试飞失败,发动机在离发射场300米的戈壁沙漠坠毁。

经过反复的失败、总结和改进,东风2号于1964年6月29日成功发射。

这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第一枚导弹。

然而,任劳并没有停下来。

为了建造“东方三号”,任老主官在和田沙漠公路上搜寻未能发射的导弹残骸。

为了把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天空,他经常三次不进家门地穿过房子,成为工厂工人中的“顽固老头”。

在这位“顽固的老人”和许多航天前辈的领导下,1970年,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完全靠自己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我们以前从来不知道电视新闻中经常提到的“太空精神”是什么,也许这就是答案。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

1975年,由任新民参与起草的《卫星通信发展报告》获得**批准,揭开了中国航天史上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的序幕,并担任原总设计师。

从1986年到1990年的五年间,任新民先后领导了五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它为中国的电视和广播提供有效的服务。

1986年,任新民被任命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项目总工程师。今年,任劳已经71岁了。两年后,cz-4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1988年9月7日,中国首次发射了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开心地看着大洋彼岸的NBA直播,或者为世界杯上最受欢迎的球队欢呼时,当我们几分钟内就知道天气预报,决定明天穿什么,是否带雨伞时,我们怎么能忘记老一代人的艰辛呢?

从导弹到卫星,在他对中国的太空计划给出了一个满意的答案后,这位十八九岁的老人没有选择照顾自己。

这匹老马已经站稳了,瞄准了几千英里。1992年,当他很老的时候,他开始关注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从那以后,任劳从未缺席过正在进行的大型研讨会和评审会议。

从神怡到神武的发射场,我们总能看到这位硬朗的老人,被称为太空飞行的“总工程师”,他深深地依恋着自己热爱的太空事业。

“两颗炸弹一颗星”的创始人喜欢穿衣服鞋子

1999年,任新民荣获“两弹一星”荣誉奖章。

2006年10月8日,在中国航天工业成立50周年之际,任新民、钱学森等5位专家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授予“中国航天工业50年最高荣誉奖”。

当我们谈论这两位炸弹英雄时,我们经常脱口而出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朱光亚等人的名字。

任新民的名字总是显得那么陌生。直到今年2月12日,任劳因病去世,没有引起大的轰动。

在仁劳的告别仪式上,一幅巨大的挽联写道:“我一生中只做过一件事:太空飞行。”

低调、固执、有点古怪可能是任劳留给认识他的人最深的印象。采访他的人说,任老干的是实事,从不说客套话。但是只要他谈论太空技术,他总是可以在侃侃谈论它。

任新民喜欢穿布鞋,走路像风一样。他总是穿着一套衣领破旧的中山装。鼻梁上的镜框已经褪色很久了。

在现任者的告别仪式上,老同事评论说现任者平易近人,彬彬有礼。每次他想安排一辆车在外面开会,任劳总是会拒绝。作为副部长,任劳骑自行车。因此,人们总是看到任劳骑着“研究所里最破的自行车”,在研究所的各种会场上“看不到任何灯光”。但是他从不迟到。会后只给了他一碗面条。

因为,这是他的要求。

钱学森于2009年去世。当时,94岁的任新民拄着拐杖,冒着大雪向老战友告别。2013年,他成为四名航天老兵中唯一活着的一个。

直到去年,年过100岁的任劳还在观看长征五号的发射。

任新民在床边为“长征五号”写了一封短信。资料来源:中国青年在线。

任劳的离开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第一代奠基者在天堂的重聚,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天空中又多了一个超级巨星。这些在一生中帮助我们建造“伟大道路”的伟大工匠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成就和名字,同时也是中国航天技术的活的历史。

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一生都在帮助我们测量天空的高度。

附言:

昨天我们讲述了FAST项目创始人南任栋院士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一些读者哀叹道,“没有人问起将军的坟墓,演员们对这个家庭了如指掌。”那些哀叹自己为国家做出了如此巨大贡献并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家通常是默默无闻的。

任新民院士今天力推的故事也是其中之一。从运载火箭到风云系列卫星。任劳一生致力于中国的航天事业,但大多数人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可能还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有些人能清楚地记得明星的生日、爱好、星座和轶事,但他们从不关心那些默默推动人类进步的人。然而,没有什么可批评的,因为他们只是一群不喜欢世俗烦恼的人。

伟大的科学家就像散落在戈壁滩上的宝石,反射出灿烂的光芒。在浩瀚的地球和岩石中,它们的数量是如此之少,但它们就像星星一样,守护着人类的价值。

“当人们盯着地上的宝藏时,总有人在看星星。”

我要感谢微信让数亿人以这种方式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任新民院士今天的故事值得分享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