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五个抓手”全面助力基础研究
杨威
中国基础研究正以“定量发展和质量提升、研究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内发展和国际融合”的步伐发展。正是这“三个同步”推动了中国基础研究的动态发展。展望未来,“基础研究”应通过“钱、人、制度、仪器、弹簧”五个抓手全面展开。
■记者彭克峰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中,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前举行的“加强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香山科学大会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威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基础研究正呈现“定量发展与质量提升同步、研究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同步、国内发展与国际融合同步”的发展趋势。正是这“三个同步”推动了中国基础研究的动态发展。展望未来,“基础研究”应通过“钱、人、制度、仪器、弹簧”五个抓手全面展开。
“第一个起点是资金。没有投资,就没有基础研究。”杨威指出,今后应努力增加三个领域的投资。一是掌握总量,力争到2020年基础研究达到R&D的10%。"如果达不到10%,8%就可以了."二是调整结构。目前,基础研究的最大资金来源于*人民*。科学家应该呼吁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多的投资,同时,他们应该利用地方*、企业和国防的部分投资进行基础研究。同样,“也就是说,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而不是做些什么。”应该说,近年来设备投资增长相对较快。今后,可能有必要进一步突出对人类创造力的有效投资,并保持项目数量基本稳定。”杨威指出。
在“人”的层面上,杨伟说,原创思想藏在人们的头脑中,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也就是说,人才计划应该形成一个特色系统。“我们不想巩固人才阶梯。我们不希望人才成为科级、司级、局级、部级的阶梯。我们可以考虑根据年龄、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划分阶梯。”第二,人才计划应该统一安排,而不是在九龙防洪。特别是,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运行良好的项目的支持。此外,应该给予人才更多的支持和更少的宣传。“不要给人才无限的责任,最不能做的是诺贝尔奖项目。不久前我们去斯德哥尔摩进行了一次特别讨论。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警告我们,如果我们看到任何杰出的年轻人,我们可以悄悄地给他们一些经济援助,但我们不能宣传他们。一旦我们公布了它们,每个人都会来,我们将无法进行研究。”
在“系统”层面上,杨伟指出,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专家的遴选应该是专业的、人性化的、负责任的管理。此外,要处理好专家评估、*奖励等“中期评估”与市场评估、时间检验等“最终评估”的关系。“我认为应该促进评价制度的逐步演变。我们的评估不能全面进行。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进化评估系统。”
在“仪器”层面,杨伟指出,科学仪器的创新非常重要,应加强仪器的开发,创造创新利器。
在“春天”层面,杨伟表示,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平台也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实体或虚拟的创新交流机制和平台,以促进跨学科研究,形成创新的发源地。
最后,杨伟还介绍了基金委2014年的几项重点工作。首先,我们必须协调科学基金的资助计划,控制项目数量,保证项目质量。推进直接资金和间接资金管理改革。第二,来自几个科学中心的支持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启动。第三,完善科学基金的人才支持体系,协调优青集团和杰青集团的支持力度。四是全面实施专家辅助指派,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启动网上申报。此外,还必须讨论整合双重能力的组织和人事制度改革。要以重大科学目标为指导,组织几个基础研究项目,进行前瞻性部署。
“在中国全面深化科技*改革的背景下,基础研究需要统筹规划和前瞻性规划,才能实现‘持续、动态发展’。为了制定一个具有长远眼光、有计划的短期任务和一致模式的基础研究发展蓝图,我们必须准确估计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总量平行到贡献平行,再到来源平行,实现基础研究的有序赶超,特别是以新的视角推进基础研究。”杨威说道。
《中国科学日报》(第八版基金,201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