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泮文院士:“允公允能”世纪路
今年9月恰逢沈院士诞辰100周年。这是一个百岁老人,已经过了100岁。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显示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老一辈知识分子中的深厚积淀。他的行为、言行都体现了“任人唯贤、与时俱进”的南开精神。
■韩枫
沈(1916年9月7日~)
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于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曾任南开大学副教授、山西大学教授、南开大学教授。他从事金属氢化物和储氢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他是南开大学氢化学的创始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创始人。晚年,他致力于高校化学教学改革,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次获得二等奖。他是我国写和翻译最多作品的化学家之一。他在*出版社的出版物达70多卷,3000万字。他提出主编《无机化学丛书》,为中国化学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时爱国主义
沈1916年9月7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当他5岁在一所小学读书时,他的语文老师在他上课时给他起名叫“潘文”,意思是“潘文茜”。1923年,由于父亲年老和失业,他的家人搬到了天津。沈搬到了市东南角的曹长安广北小学。他于1926年转到广东小学。广东小学是天津一所著名的优秀小学,他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29年,沈考入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度过了6年的高中时光。关于南开学校的教育,沈总结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公民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劳、企、务等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培养爱国、救国、建国的人才”。在南开,沈接受了较好的文化知识教育,培养了优秀的科学素养,并获得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南开中学通过自修班、童子军、社会实践班等教育方式,为沈树立了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南开精神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开学校的抗日运动高涨。从1932年到1936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三次“天津变革”,南开大学成了他们骚扰的焦点。南开校长张伯苓坚信“中国不会死,我们在这里”,把南开学校打造成一个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沈在南开,听着日本侵略者在瓦子江畔训练的口号。他还深深埋藏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1934年《塘沽协定》签订后,南开中学学生地下抗日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沈加入了张老师领导的青年联谊会。
1936年7月,沈考入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爆发。7月28日,日军占领了天津。29日清晨,日军对南开学校实施了炮击、飞机轰炸、抢劫和纵火等暴行。沈一家住在南开中学附近的联兴里,是爆炸案的目击者之一。眼看母校被无情地摧毁,沈对日本侵略者永远怀有敌意。
南开学校被摧毁后,沈作为流亡学生来到南京报名参军。在溧水县接受了一个月的紧急战斗训练后,他于10月底被调到松江前线。但是他们一到前线,就在松湖遭到了我们的失败。他被命令带领20多名受伤的士兵突围,由于感染,他的双腿肿胀溃烂。当时,30万军队正在撤退,分散的士兵分散在整个山区,日本飞机正在追逐和扫射。他在那里时感到非常沮丧。从南京撤退后,他申请复员,去长沙加入长沙临时大学化学系。随后,他加入了长沙临时大学的湖南、贵州、云南旅游团。68天1671公里后,他到达昆明,去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他的学业。在两个多月的行程中,沈亲自感受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这一切驱散了他的悲观情绪,激发了他的责任感,激发了他的斗志。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昆明复学,这段时期的苦难对他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教育、训练和锻炼。
沈在南开的学生生涯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在这一时期求学、渴望为国家服务的一代年轻人经历了战争的艰辛,并接受了战争的洗礼。他们都把高度的爱国热情作为学习、工作和斗争的动力。爱国主义给他们带来了克服困难的力量,也给他们带来了进步和成长的好机会。因此,抗日战争时期已成为中国人才辈出的伟大时代。在此期间,南开中学从1935年、1936年和1937年三个年级毕业,这是南开历史上罕见的人才。天津和重庆南开中学在此期间共毕业了30多名两院院士,南开大学参与的西南联合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更是数不胜数。
艰苦的岁月积累了又粗又细的头发。
1940年,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游历各地,参加了许多工作。解放后,他开始在南开大学化学系稳定工作。1956年主持的“金属氢化物和复合氢化物的合成”课题被列入中苏合作项目,并获得了重点支持。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金属氢化物。
1959年,沈主动筹建山西大学,并担任山西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成立了山西大学化学系。除了继续研究金属氢化物外,他还接受了山西省科委下达的从铀矿中提取铀化合物的科研任务。
山西大学的“*”是从批判“沈家村”开始的。申在“*”初期遭到迫害,两次自杀未遂。1970年被“解放”后,他在别人空闲时主动去找工作。由于工业生产不足和农业化肥短缺,国家提倡用腐植酸代替化肥。沈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考察了山西各地腐植酸资源的分布情况,绘制了《山西风化煤腐植酸资源分布图》。与此同时,通过努力工作,沈已经开发出一套提取和检测腐植酸的方法。此外,沈还通过私人关系进入封闭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在总结后向中国介绍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成果,并在《外国科学技术动向》杂志上发表。他的工作吸引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注意和赞赏。
“*”后,沈的导师、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院士访问山西大学,对沈在“*”期间翻译的腐植酸图和无机合成图深受感动,决定将沈调回南开大学。就这样,在的帮助下,沈于1978年底以62岁的高龄回到南开大学。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意外的荣誉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沈的科研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沈就一直从事氢化铝锂金属氢化物的合成。当时,在南开大学,他成功地由氢化锂和氯化铝合成了氢化锂铝。然而,反应原料氢化锂是由金属锂和氢气合成的,成本相对较高。到达山西大学后,他继续研究,成功地从氯化锂、金属钠和氢合成了氢化锂,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回到南开后,沈指导学生车对该反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了其特殊的反应机理,并将该反应扩展到氢化钠、氢化镁、氢化钙、氢化锶、氢化钡等一系列金属氢化物的合成。这是一个有效和富有成效的反应,也是一个“原子经济”的绿色反应。这一反应的实现体现了沈深厚的无机化学理论知识和巧妙的实验设计。
20世纪80年代末,沈带领石等人成功研制出镧、镍、铁、钛等储氢合金。他们获得了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并获得了镍氢电池的自主知识产权。当时是手工启动的,中国第一批带有“绿色霸王”商标的镍氢电池研制成功。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将在广东省中山市建立镍氢电池中试基地。这是国家“863”计划实现工业化的第一个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代表了沈坚持学以致用,强调高等教育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沈没有出国留学。他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科学家,起点比从国外回来的人低。再加上国内各种政治运动的时间浪费,沈的科研之路充满坎坷。但是,沈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兢兢业业,在没有出路的时候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最后,在繁荣的一年里,他积累了很多,取得了很多成就。他的成功之路是他倡导的“培养高层次人才要立足中国”的典范。
深耕培育春蚕吐丝
沈1942年开始在兰州女子中学做兼职化学教师,80多岁时继续给本科生上课。经过70多年的教学,他从未离开讲台,对教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经说过:“如果我在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种身份之间做出选择,我宁愿成为一名教育家。”
1984年7月,沈赴多伦多出席第五届世界氢能大会,并在返程途中访问了密歇根大学。正是在那里,他第一次遇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被这种教学方法深深地感动了,并且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的发展将会给化学的研究和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立即邀请教练巴特勒访问中国。第二年,管家应邀在南开大学讲课。后来,他们在全国许多学院和大学发表演讲。在中国,他们第一次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开始在中国普及。沈意识到发展计算机教学和科研的时代已经到来。上世纪90年代末,他站在时代的最前沿,80岁时开始学习使用电脑,85岁时开始学习上网。他上网查看了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的化学本科培训的教学计划、课程和课程内容。他开始从几十年的封闭状态中“打开世界高等化学教育的眼界”,发现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综上所述,自1952年以来,我国错误地将高等化学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定义为“无机化学”(主要是元素化学),实际上应该是普通化学;;然而,这门课程在我国被错误地翻译为“普通化学”,实际上应该是“普通化学”或“化学导论”。国外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取消了定量分析化学课程,但该课程仍保留在中国。在新世纪,量子化学、计算机化学、绿色化学以及与化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化学研究的新方向,化学正逐步向生命科学靠拢。这些重要事实在国内高等化学教育中没有得到反映。
为了应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落后,自本世纪初,沈开始在南开大学进行化学教育改革。他设计了一个新的教学计划,重点是建设高等化学的第一门课程“化学导论”,重写教材,强调计算机化学、量子化学和绿色化学等新的化学领域的教学。十多年来,以《现代化学导论》和化学元素循环系(软件)为代表的27种32卷本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和电子课件已经编写出版。他们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次获得二等奖。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矛盾和分歧。沈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遇到了许多障碍,也经历了许多尖锐的斗争。然而,在项羽“他可以被别人代替”的英雄精神的指引下,他鼓起勇气,勇敢地一点一点地坚强起来,克服困难。2011年,沈的改革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关怀,使他的“化学教育教学改革”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改革计划。多年来,小规模的独立教育改革活动终于得到了教育部的正式认可。
2012年2月,申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目前仍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治疗。然而,在他生病期间,他从未忘记他晚年为之努力的教学改革。虽然他的精力衰退了,但他仍然积极思考,并且仍在为教育改革尽他所能。
翻译是独特的
沈是一名翻译。他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于翻译。《中国翻译家词典》这样描述他:“沈·是集体翻译的得力组织者。他的翻译工作以快速和流畅的写作而闻名。
他的翻译具有传奇色彩。1934年,当他高中二年级时,他从“暑假胜利”变成了英语“好学生”。1952年,他生病期间参加了一个学习班。在经历了18天的俄语“崩溃”后,他在1952年至1959年间翻译并出版了12本苏联教科书、16卷书和300多万字。1978年,他组织了一个“大规模战斗军”,并创造了一个为期四个半月的105万字的“普通化学”翻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化学学会翻译的《无机合成》一书,在沈进行了近三十年的翻译工作。
这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沈注意到美国化学学会每年出版的无机合成系列。考虑到无机合成是无机化学发展中最基本的内容,同时他也愿意实践和实验,他有了翻译它的想法。1956年,写了一封信给科学出版社,说他想把这套书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科学出版社同意出版。
沈组织翻译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大部队作战”,即组织师生共同参与。通常的做法是复制外国手稿并分发给每个人,每个人将单独翻译它们。翻译的第一稿送给了他,他对它进行了修改、润色和编辑。因为利用了集体的力量,而自己则夜以继日地努力,这样工作就可以快速而高质量地完成。这种集体翻译的方法在这个国家是独一无二的。
无机合成是集体翻译的结果。“*”前,出版了1~5卷。主要参与者是南开大学化学系的龚义生和张赟石。“*”开始后,工作暂停了。1970年沈解放后,开始组织教师脱离政治斗争,从事翻译工作。他组织了几位老师和学生合作翻译一本书,并对其进行了修改。第13卷在3个月内完成,包括张良华在内的11名教师参加了翻译。第14卷的翻译甚至涉及18名工人、农民和士兵,其中包括车。当时,科学出版社没有停止工作。*期间,出版了第6、7和11卷。“*”工作恢复后,第8、9、10、13卷于1977年出版,第12卷于1979年出版。
该系列丛书的不断出版,对沈重返南开大学并当选为教职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8年底,当他回到南开大学时,翻译工作的主战场转移到了天津。除了组织南开化学系教师的翻译工作之外,沈还与山西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天津医学院建立并保持着合作关系。
从1959年9月《无机合成》第1卷出版到1987年8月第19卷结束(第20卷出版于1986年),这部著作持续了近30年。这20本书对我国无机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翻译工作也提高了译者的科研水平,培养了许多人才。
《无机合成》的翻译工作是沈“大部队作战”工作方法的典型代表。他的思想来源于南开学校重视实践和团队合作的优秀教育思想。他常说:“公立学校的校训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我的一生无愧于老校长的教诲和南开”。
(作者是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①沈1994年在图书馆读历史。
(2)2003年,沈书写了自己的学术格言和手迹。
(3)从不落伍的沈在网上开设了个人博客,宣传教育思想。
(4)2010年10月14日,南开大学化学系60年级学生齐聚一堂,沈带领原学生演唱南开学校歌曲。
难忘的老师的好意
——祝贺沈先生潘文诞辰100周年。
■车夏云
沈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化学教育家,是弘扬南开精神“任人唯贤,任人唯贤,与时俱进”的典范。他说:事业成功的动力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事业上的成功是教育、勤奋、机会和奉献的总和。勤奋是最积极的因素。他以自己的勤奋和成就、言行实践和传播南开精神。他不仅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学校的热爱,而且十分重视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环境造就人才”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要立足国内”的思想。
作为一名学生,我认识沈先生已经有40多年了。我人生中有两个关键的选择,这两个选择印证了我的人生,这两个选择都是在沈先生的启发下完成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很感激沈老师对我的培养。
我来自北京。1968年,我在山西插队。1972年至1975年我在山西大学学习期间,沈老师教我们无机化学。在他的解释下,他的声音很大,他的语言很幽默,他深刻的科学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讲座有一种激情和激越,可以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学习化学。1978年,我有机会回到北京。正当我对在北京附近的一家工厂当实验室技术员感到满意时,沈先生对我说:“*已经被粉碎,国家急需人才。你不应该满足于现状。你应该继续学习,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沈老师的指导下,我不顾母亲的反对,在32岁的时候去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获得硕士学位后,我留在南开大学工作。我整天忙于各种实验室杂务,我的表现平平。十年很快过去了。这时,沈先生因胃癌住院了。尽管生病了,他仍然非常关心我的工作和成长。他又一次对我说,"如果你想在大学里做好工作,你应该不断地更新你的知识,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沈老师的指导下,我在46岁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父母年老、子女年幼、家庭负担沉重的压力下,终于在51岁获得博士学位。
我想沈先生1994年给我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元素周期表》的问题,并研究如何使之成为一个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那时,我对计算机一无所知。我甚至没碰它们。我发现很难接受这项任务,犹豫了。沈先生鼓励我做我的工作。他说:“我快80岁了,可以学电脑了。你看,我现在可以用WPS输入汉字了。我不再用钢笔写字了。难道你40多岁还不能学习吗?”我无言以对。从那时起,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和我的学生一起听电脑课,并向学生和所有了解电脑编程技术的人请教。好事多磨。我终于掌握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有了技术,如何才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刚刚开始,还没有参考或依据。它只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艰苦的摸索实验,直到两年后,我才最终确定了《化学元素周期系统》多媒体教材软件的制作模式。到1998年底,又花了三年时间开发了全部109个元素,并于1999年初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称:这是中国第一个多媒体化学教材软件。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仅取决于计算机技术,还取决于勤奋和奉献。那些年,我没有休假一天。我每天都呆在实验室里,和学生一起解决关键问题。我不想整天想任何事情。我只想把这项工作做好。这是沈先生多年来教导我的结果:“我不用鞭策自己。”
2011年底,沈先生因身体不适住院。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努力奋斗,为本科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而努力奋斗,四处奔走宣传。沈先生对工作的执着和他的言行一直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每当我因为“和沈先生一起工作太辛苦”而退缩时,当我看到沈先生九十多岁的身影时,我就感到羞愧。我更加努力工作,不要让沈先生失望。
经过沈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的努力和十年不懈的努力,沈老师创建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化学导论》的名牌课程和*精品课程。他的教学改革工作连续三届(2001年、2005年和2009年)获得*教学成果奖,为推动新一轮化学教育改革做出了新的贡献。
时光飞逝,记忆永存。在此,我想通过“收藏工程”来回顾这些过往的事件,以此来表达我对沈先生的培养的感激之情。
今年九月是沈先生的100岁生日。让我们真诚地祝愿阿什先生健康长寿。
(作者是南开大学化学教授)
《中国科学新闻》(第三版,2015年9月11日)
下一篇:听鱼儿唱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