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极地科考年终盘点:新建破冰船壮大“雪龙”队伍

科普小知识2022-07-24 15:15:17
...

中国极地科考年终盘点:新建破冰船壮大“雪龙”队伍

中国自建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模型

(新华社)

中国极地科考年终盘点:新建破冰船壮大“雪龙”队伍

6月15日,极地考察船“深渊奇客”的微缩版在上海外滩展出。

新华社记者张

中国极地科考年终盘点:新建破冰船壮大“雪龙”队伍

1月8日,“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昆仑站机场降落

(新华社)

中国极地科考年终盘点:新建破冰船壮大“雪龙”队伍

12月4日,雪龙在南极浮冰区破冰

新华社记者白

年底和年初,20多名中国游客乘坐商业包机在南极洲斯派克机场着陆。这是中国商用飞机首次在南极洲安全着陆。游客走出小屋,带着极大的兴奋看着眼前神奇的冰雪世界。他们展开了一面横幅,上面写着“南极,我们来了”。他们踏上晶莹的白色地面,背景是蓝天和飞机,留下了珍贵的场景。近年来,中国游客推动极地旅游逐渐升温。相关旅游报道显示,中国极地游客数量从2008年的不到100人增加到2016年的3944人,预计今年将超过5000人。

与此同时,中国极地科学研究近年来不断努力,不仅展示了中国成为极地科学研究强国的“冰雪雄心”,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中国科学家将继续登上龙雪科研船,踏上“北”和“南”的冰雪世界之旅。他们将大力提升极地科学研究软件和硬件的能力,调查极地地区的环境状况,探索极地气候变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等。他们将勇敢地成为国际极地科学研究的先驱,为增进人类对极地的进一步了解做出更大的贡献,造福全人类。

(1)建造新的破冰船以加强“雪龙”队

6月15日,一艘帆船模型被静静地放置在上海“东方明珠”对岸的北外滩,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这是极地探险船深海极客的微缩版。《深渊奇客》可能耗资6-8亿元。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将率先投资。荷兰达蒙造船厂将设计和领导建设。根据计划,该船将于2018年初开始建造,并将于2021年初投入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中国民营企业投资建造的第一艘极地考察船。该船破冰能力为6级极地冰,夏季和秋季可在中等冰厚(包括旧冰)的极地水域航行。除实验室和直升机外,该船还将配备各种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和最大深度为200米的观光潜水器,可为游客提供极地探险和旅游服务。可以预计,深渊奇客将成为中国极地科学研究的一支生力军。凭借其灵活的市场导向机制,它将为人类探索和了解极地做出可喜的贡献。

当然,建造新的、更优秀的研究破冰船也是极地研究国家队的夙愿。长期以来,中国的极地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龙雪进行的,这已成为“极地战船”,甚至是中国极地事业发展的象征和标志。然而,面对日益繁重而艰巨的极地科学研究任务和建设强大的极地科学研究国家的历史重任,1993年建造的进口破冰船经过彻底改造升级后也难以独立承担。为极地探险国家队建造一艘新的破冰船势在必行。

2016年12月20日,中国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首艘独立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当天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正式开工建设。这艘船将体现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它将采用“双向破冰技术”,并配备国际先进的极地大气、水面和水下测量设备。它将具备全方位的极地“观天探海”能力。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杨惠根在2017年10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新的破冰船被命名为“龙雪2号”。施工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详细设计图纸审核、施工工艺制定、关键技术研究、科研设备采购等各项准备工作,进入连续生产施工阶段。据了解,新船是通过分段闭合装配建造的,即船体被分成110多个分段并分别建造,然后被组合成10个以上的大分段并最终组装。根据计划,龙雪2号将在2019年正式“服役”。

(2)建设和扩建“冰上丝绸之路”

12月8日18时30分,位于北纬71度、靠近北冰洋极寒区的俄罗斯萨贝塔的中俄“亚马尔”项目生产的液化天然气开始注入停靠在萨贝塔港的运输船,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启动。由于其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效率,该项目已成为中外能源合作的典范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这里的“冰丝绸之路”特指北极的东北航道,其中大部分位于俄罗斯北部海岸外的北冰洋。这是连接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的捷径。亚马尔项目生产的液化天然气将从萨贝塔港沿这条“冰丝绸之路”输送到西部的北欧,并通过东部的白令海峡输送到中国等亚太地区。

北极东北航道有天然优势。这条“冰丝绸之路”有望成为一条“黄金水道”,中国也为其开放做出了贡献。一方面,中国相关方积极参与相关能源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另一方面,中国的北极科学研究为东北北极航道的开辟和扩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12年雪龙首次成功穿越北极东北航道后,今年7月至10月,雪龙穿越北极*航道,首次航行至北极西北航道,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例如,龙雪在第一次西北航道航行期间,获得了20多条人工定点气象观测记录、近40条人工海冰观测记录、近2600条海冰形态图像记录以及约140条轨道卫星遥感图像数据。我们完成了3000公里海底地形和航行道口地貌的数据采集,完成了巴芬湾西侧陆坡区1400平方公里海底地形的调查。这些信息和数据无疑对发展和建设沟通三大洲贸易的“冰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3)新站从确定位置到施工准备

如果你想问2017年中国极地探险最大的成就是什么?那一定是“新南极科学研究站的筹备和建设进展顺利”。对于渴望成为极地研究力量的中国来说,一方面,有必要更新已有的研究站,提高它们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新的研究站和新的极地研究平台,极地研究的覆盖面将尽可能扩大。2017年5月发布的白皮书《中国的南极事业》称,“中国将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一个新的南极研究站”。

自2014年第四个南极科学研究站泰山站建成以来,中国计划新建一个南极科学研究站,并加快相关准备工作。2017年2月,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对包括南极罗斯海域难言岛在内的5个预选区域进行了场地优化和对比。最后,考虑到现有四个科学研究站的互补性和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新的研究站位于难言岛(也称为恩斯堡岛)。十个月后,载着第34支南极探险队的雪龙号进入罗斯海,突破了1800公里的浮冰区,成功到达了难言岛。研究小组连续两天两夜出动“雪鹰12”直升机,完成向目标区域卸载344吨新站建筑材料,包括多用途集装箱、工程辅助设施和设备等。

④极地天空测量有助于引力波探测

8月18日21时10分,在引力波事件GW170817被探测到24小时后,中国科学家参与了对两颗中子星合并引起的引力波事件的探测。他们使用在南极洲昆仑站运行的第二架望远镜AST2,连续探测了大约10天,捕获了相关的光学信号并获得了大量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加上来自世界各地其他天文台的观测,揭示了双中子星合起来喷射了1%的太阳质量,也证实了这类事件是宇宙中大多数超重元素如金和银的起源。

引力波探测无疑是当今科学的前沿。结果,几个领域的医生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位于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南极巡天望远镜为探测这些重要的引力波事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望远镜是南极洲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完全实现了极端环境下的无人值守全自动观察。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冰盖最高点的A区,以其独特的观测条件,参与了今年世界上最令人震惊的科技事件之一,在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史上写下了一笔。

⑤突破空气,增强三维科学检测能力

1月8日17时35分,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在南极冰穹A区的昆仑站机场成功降落在南极冰盖的顶部。那天,飞机从昆仑车站起飞,返回了家。这次看似普通的飞行标志着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由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冰穹A含氧量低,环境极其恶劣,飞机很难起飞和降落。幸运的是,“雪鹰601”成功实现了南极航空史上的“第一次”,并沿飞行路线开展了冰雷达、重力和航空摄影测量等多项航空遥感观测,扩大了中国在南极大陆的数据采集范围。11月中下旬,中国“雪鹰601”号再次在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展示了高超的技术,成功完成了向南极中山站运送2.5吨蔬菜、水果等物资的任务。

“十三五”期间,《中国南极事业》白皮书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南极航空能力,初步建立南极地区陆海空观测平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贾认为,这一任务相当紧迫,因为与美俄等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极地航空能力近年来不断取得突破,但仍需进一步提高。例如,在科研人员的运输方面,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国已经投入了大型飞机,但中国却未能这样做,这使得如果中国科学家去工作,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赶到南极。

龙雪2号的建设为中国提高南极航空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事实上,中国极地研究所已经开始了相关准备工作。2017年9月12日,该中心签署了一份购买意大利莱昂纳多AW169直升机的协议。这种直升机是当今最先进的5吨中型双引擎直升机之一。交付后,它将被用作龙雪2号上的专用直升机,进一步提高中国极地立体科学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