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从砍山到看山:科技助力打造绿色“聚宝盆”

科普小知识2022-07-24 16:16:23
...

■我们的记者王嘉文

在江西饶源国家湿地公园的初夏,一只小鸟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树林中轻轻嬉戏。白色的尾巴在高耸的老树间划出优美的弧线。

继“绿色镜头,发现中国——走进江西”活动后,记者目睹了世界上仅有的200多种濒危鸟类——蓝冠噪声鹗在自然环境中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也感受到了江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努力。

人与自然的平衡

穿过一排排徽派建筑,记者面前出现了一片紧靠清澈河流的密林——珍稀鸟类蓝冠聒噪鹗的栖息地已经到来。

73岁的当地村民于申源(音译)似乎正悠闲地坐在通往森林的唯一一座小桥的桥头,但事实上,他肩负着保护吵吵闹闹的蓝冠鹗的重任。

每年的4月至7月是蓝冠吵吵闹闹的鱼鹰的繁殖期,它们会在这里繁殖下一代。这时,许多摄影师和游客也会来。于申源的责任是在桥的这一端拦截那些吵闹的蓝冠鹗的“仰慕者”,这样它们就可以放心地繁殖下一代。

在进入蓝冠猫头鹰的栖息地之前,陪同记者的当地林业官员张林(音译)一再告诉记者,要小声点,不要打开闪光灯,脱掉色彩鲜艳的外套。

张林和他的同事们的日常工作是监测吵吵闹闹的蓝冠鹗的栖息地状况。这片10公顷的森林是90多只蓝冠鳄鱼的家园,包括张林和他的同事建立的环境质量监测设施。"它主要是监测水质、空气质量等."张林说道。

好的水、好的树、好的空气和附近友好的村民--有利的天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和有利的人类条件的结合帮助了蓝冠猫头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于申源每月还从当地林业部获得约1500元,用于照顾这只蓝冠聒噪鸟。婺源县是一个白墙灰瓦的小村庄,生态保护和人民福利达到了平衡。

从削山到观山

孙红觉(音)住在水村,武宁县罗平镇镇长,在他的家乡九灵山武陵山脚下经营一家招待所。他的生活蒸蒸日上。然而,三年前,她*离开家乡谋生。

她告诉记者,当她1997年离开家乡时,这个小村庄的人们仍然靠砍树和卖竹子为生。她微薄的收入无法维持生计。她不得不在九江谋生。

随着江西省林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每年回家探亲的孙红觉看到了家乡的变化。“禁伐20年,保护原生态”的理念,逐渐把我的家乡变成了“山美、水美、气美”的“聚宝盆”。

“鉴于我家乡的建设越来越好,外出赚钱比回家好。”孙红觉说道。目前,她的农舍可以为游客提供14个房间和16张床,已经发展成为村里最大的住宅之一。

97%的森林覆盖率和每平方厘米15万个负氧离子的自然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孙红觉计划在山边再建一座木屋,带领他的同胞致富。

在离孙红觉家不远的地方,一片由100多棵古代紫杉树组成的古老森林特别引人注目。红豆杉是一种稀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树龄超过800年,它使附近的常熟村的六个村民小组的年收入从大山被砍伐时的几千元增加到4万多元。

罗平镇镇长谢寿梅说,当地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对森林管理、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的热情也提高了。

生态奖金发放背后的科技经济

无论是在婺源还是在武宁,记者都看到江西省的生态红利正在转化为经济红利,服务于人民生活,从而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好。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还了解到,这种良性循环反映了*保护生态的决心和科技工作者在科学规划方面的智慧。

“江西的优势是生态,但我们不能不吃就忽视生态。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念华说。

他告诉记者,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科学家经过调查后开始引领当地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是最早的开始。

从当地三清山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到武宁生态镇的开发,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山川优势,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从老百姓的购买意识中获得了积极的反馈。

事实上,科技工作者在江西优秀景观中的作用并不止于此。例如,气象服务保障、地质灾害预警、风景名胜区特别是山区的农村污水处理,都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的智慧。

虽然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有序有效,但戴念华仍感到压力。

"我们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横向比率,但纵向比率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说。因此,通过科技手段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找到一个更好的起点,将是下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中国科学日报》(第四版综合版,2017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