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平:卫星总装是“一锤子买卖”
许郭萍:对我来说,这份工作没有反复试验的机会。一旦到达“天堂”,一切都是不可逆转的,没有机会修复它。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
“小型卫星是卫星的整体单位。我负责卫星组装已经十年了。科学工匠的精神是什么?事实上,我也说过它不是很好。我只负责这项工作。”面对《中国科学》的采访,许用谦逊而简单的语言介绍了他的作品。
对错误的“零容忍”
中国科学院微卫星创新研究所(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是中国微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整体单位之一。在其存在的15年里,它成功地发射了43颗卫星,被称为“小卫星的摇篮”。这就是许“工作”的地方。
事实上,他简单地称之为“工作”一点也不简单。作为一名在卫星组装前沿战斗的技术工程师,徐自200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微卫星创新研究所(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以来,已经“处理”了从通信卫星创新系列到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从40公斤级神舟七号伴星到1.86吨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卫星组装工作。 从2013年的第一代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到去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的第39颗和第40颗北斗导航卫星,参与了17颗卫星的组装、测试和发射。
组装是什么样的工作?“这相当于按照图纸和技术要求将所有经过测试的单机组装成合格的卫星产品,必须满足所有机械和性能要求,”许郭萍告诉《中国科学日报》。这意味着装配技术员应该了解一些“机电加热”(机器、电气、热装)和其他方面的知识。
"毕竟,与普通工业不同,空间科学是一个非常严格的问题."许告诉《中国科学》。在普通人眼里,航天工业更加神秘,戴着“不可揭的面纱”。然而,在他看来,组装工作的技术难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与真正的“高科技”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没那么复杂,但比其他行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心。”许郭萍说:“航天产品不同于汽车、机床等精密技术,它可以通过后期的干预来调整初始输入,并可以不断修正。换句话说,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容错的。然而,太空飞行器要求零误差,甚至一个微小的螺旋误差都可能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许郭萍告诉《中国科学》,“对我来说,这份工作没有试错的机会。一旦它升到天堂,一切都是不可逆转的,没有机会修复它。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
许郭萍说,简单地把图纸给别人看可能并不复杂,“但如果没有反复试验的机会,注意力就会不同”他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他们来说,这句话的价值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来,“这是一次性交易。一旦完成,就没有机会反悔了。”
总是在现场
事实上,这并不是从设计师最初接触的零件到完整的卫星产品的整个装配工作。许郭萍说:“组装好的产品已经完成了各种地面测试,直到装上火箭,甚至看着它飞上天空”,这是他们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重复劳动、沉闷乏味”的特点外,“危险”也是许必须面对的挑战。卫星发射前,必须对火箭进行不间断的充电操作,必须在发射前30分钟内拔掉火箭插头,并撤离发射塔。
没有时间推迟火箭的发射了。一旦火箭被点燃,周围没有人会幸免。即使火箭没有被点燃,任何燃料泄漏都会导致严重的肼中毒。难怪许说,做这项工作,需要一个“三好”的工人,即良好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他进一步解释说,技术要求很高,工作的专业性应该得到满足。要控制好身体,不要因为生病而造成操作失误;对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没有个人的想法,没有现场的表现,我们必须严格遵循这个过程。
面对现场的危险,许总是自告奋勇地成为最后一批疏散人员,指挥大家有序地完成疏散,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坚持“时刻在现场”。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的脚在发抖,因为我站得离地面太高了。"许告诉《中国科学》,“此时,火箭发射塔已经发射,只有卫星周围的移动平台仍然关闭,还有工作人员在操作。如果发生爆炸,毫不夸张地说,附近没有人会幸免。”说到这里,他不禁感受到中国航天发展的先进水平给他们带来的“保护”。
如今,经过多次卫星发射,许已经成为一名“战地老兵”。他笑着说,“现在要带新来的人到现场,我们必须‘带头’,告诉‘小朋友’没什么好怕的。只要我们小心操作,看到脚下的路,就不会发生事故。”
即使有着丰富的经验,许对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不要在火箭里留下任何东西,所有的工具都必须用绳子绑起来,甚至是眼镜……”与年轻人克服紧张不同,他现在要做的是追求细节的完美。
“恐惧必须永远存在。”许对说道。
《中国科学报》(2019-03-21,第八版《设备制造》)
下一篇:山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