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学巨擘以身许国:浙江大学师生校友追思王淦昌

科普小知识2022-07-24 19:41:46
...

新华社杭州5月26日电(记者)为纪念杰出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逝世20周年,浙江大学25日举行座谈会,弘扬王精神,缅怀这位杰出校友为国家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与会的老师、学生和校友对学习和发扬这位科学巨人“为国家树立好榜样”的精神表示感谢。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是昌赣先生最宝贵的品质."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表示,王在德国求学期间,26岁就成为了一名物理学博士,学术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毅然回到了1934年山川崩裂的那个国家。“以身作则领导一个国家并不容易。”中国的“骨头”在这里。"

贵州湄潭浙江大学校史博物馆馆长尹立军表示,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西迁至许多省份,留在湄潭继续办学。当时,物理系的实验室建在一座寺庙里,实验设备是由老师和学生自己制作的。一台由二手车发动机改造而来的小型发动机是唯一的动力来源。尽管条件很差,王仍在做世界科学中最先进的工作。

8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先图说,新中国成立后,王选择领导发展战略核武器——原子弹。这意味着他将“放弃”他热爱的专业,转而从事不熟悉的工作。如果他能继续他最初的研究,他很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但他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静”,并与外界断绝了17年的联系。

“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拥有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例如,对国家的忠诚总是值得提倡和赞扬的。”浙江大学物理系校友、国防研究员朱说。

王在浙江大学工作了16年。25日,王的家乡江苏省常熟市捐赠的王铜像在浙江大学落户。从浙江大学的老师、学生和校友来看,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师。

“两枚炸弹,一颗星”成就奖获得者是浙江大学王的学生。“我去拜访了程先生,这位年过百的老人忘不了王先生是如何教导学生追求真理的。”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说。

"王先生曾经说过,他总是以极大的兴趣研究新现象."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著名生物学家贝·先生曾提出“生命科学应该以物理的方式探索”当时,王先生在听到这件事的时候,就非常赞成这种跨学科的方法。后来,他还带头翻译外国生命科学著作和普及科学。

”现在,在浙江大学物理系,“王的精神”是师德的代名词。浙江大学物理系党委书记李岩说。

89岁的吴碧如是浙江大学物理系的退休教师,她说:“王先生1949年从美国回来,开始为我们二年级的学生上课,为期一年。老师很忙,但是他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除了上课,当时班上十几个学生每周六都在老师家见面交流信息。这位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国际专家。那时我们20多岁,问一些幼稚的问题,但他从不觉得无聊,而是耐心地回答这些问题。”

吴碧如回忆起1997年王来杭州时,他特别告诉他们,“生物物理学是一门值得探索的前沿学科“当时,王先生已经90多岁了,需要轮椅才能出门。他仍在考虑前沿研究,并把一生都献给了物理学。”

90后浙江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金佳明表示,无论是在小学读《两颗炸弹一颗星》的故事,还是在2017年暑假参观《原子城》,王先生的“为国争光”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在他去世20年后,这仍然让我们思考家庭和国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