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地震科普现代化社会化迫在眉睫

科普小知识2022-07-25 12:40:07
...

7月28日是唐山地震42周年。同日,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北省人民*和中国地震局在唐山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地震科普大会。中国地震局局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表示,防震减灾和科普应该放在首位。他还强调,未来几年,地震局将把社会力量推进到科普领域,把新技术、新手段与科普结合起来,使地震科技更贴近普通百姓,防震减灾知识将真正“飞进”普通百姓的家中。

地震科普现代化社会化迫在眉睫

科普不仅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的前提。郑国光认为,地震来临时,普通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直接决定着防震减灾工作的成败。因此,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地震科普工作主要由*投入。虽然这种方法有它自己的优点,但它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地震知识的宣传不贴近群众,方法不新颖,语言不容易理解,这些都是现实中的问题。

郑国光指出,一方面,防震减灾科普覆盖面太小,数量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科普的内容和方法太陈旧。许多专家在办公室从事科普工作。制作的内容多年没有变化,很难被大众喜欢和接受。他说时代日新月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变方式,丰富内容,地震科普必然会被废弃。

去年以来,四川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进网上科普,将大数据、精准推送、直播、H5等互联网产品与科普相结合,推进科普信息化。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人群肖像的分析,运用多种形式促进互联网上科学的整体普及,给广大用户和大众带来清新的科普感受。

郑国光一再提到这个案子。他说,为了做好新时期的地震科普工作,第一步是实施“互联网加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权威的科普网站,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普平台,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的大众传播, 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全社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地震灾害的风险,构建和谐社会

在科普现代化进程中,郑国光提出要动员社会力量投身于科普事业,推动更多的企业和市场力量进入地震科普领域,实现大众化科普作品的多样化、创新和诞生。

2016年底,《**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目前,已有2000多家注册的社会防灾减灾企业。如果引导得当,它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个重要课题。”郑国光说。(唐山,7月29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