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潘家铮:半世纪水电求索路
从1950年在钱塘江水电勘测办公室工作,到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再到199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再到2012年荣获中国工程界最高荣誉——光华工程科学技术奖,潘从病床上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科研风风雨雨,为中国水电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思杰和宁传信
泛贾政(1927年11月-2012年7月)
中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土木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幻作家。浙江绍兴人。1950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曾在钱塘江水电勘测处工作。自1954年以来,他一直担任水电部规划设计管理局的工程师、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自1979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电力部水电总局副总工程师、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水利水电建设公司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和能源部总工程师。自1993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电力部技术顾问、长江三峡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电力公司顾问、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验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婚前结婚”
潘192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战争爆发了,然后我的家人离开了他们的家,逃离了他们的家。我断断续续地完成了小学学业,并在流亡期间结束了中学生涯,接受了第二年的教育。1942年,日本军队对浙东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1944年,潘跟随父亲来到唐浦镇(今上虞县)的九连寺,在中学当秘书(文书)。六个月后,他游荡到汤浦镇中心小学,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此后,他先后在朱莉和双山的学校任教。战争蔓延,日本军队被欺负。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一个转折点,当时认为他是学校里的一只猴子——王杜。不久,他参加了“敌占区中学生筛选考试”,通过自学获得了高中毕业资格。
1946年暑假,潘去杭州申请浙江大学。他从小就喜欢阅读,热爱文学,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报考中文系”。然而,深受文人之苦的父亲勃然大怒,责骂他。在重新研究了招生简章中的“真正的科学”部门后,潘转到航空工程系,希望成为一名飞机设计师。然而,在第二年夏天,他碰巧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刘颖医生上吊自杀了。他觉得航空部门的就业前景没有希望。为了保护他的饭碗,他调到了土木部。
大学生活对潘来说很不舒服,他实际上读不了多少书。大四时,他响应党号召支持解放舟山的战争,一年前毕业。虽然学习时间很紧,但幸运的是这些年来他已经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所以他仍然可以在这样的混乱和浩劫中学习知识。然而,浙江大学有一个全面收集著名教师,严谨和不羁的学风,以及教师的指导和灌输。这不仅给了潘知识,也教会了他工作、学习、思考乃至将来做人的原则。
1950年,潘从大学毕业后,由于家庭状况和经济压力,他不能像他的同学一样飞到全国各地参加新中国建设。钱凌希老师介绍潘到钱塘江水电勘测办公室。
潘原本以为调查处只是他自己工作的“过渡站”。然而,他没有意识到它有问题。从那时起,他与水和电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50年了。正如潘自己所说:“我热爱水电,但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趋势,推动我走上这条道路。我结婚了,然后爱上了水力发电。”
自学有诀窍
潘对数学很感兴趣,早在九莲寺就开始研究古代数学。生活在敌占区,他自学了一些代数和几何,但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自学用的书。幸运的是,他和其他人一起开了一家书店,并在他买的旧书中仔细挑选。最后,他找到了一个高中平面几何,一个解析几何和一个大代数。此外,他还得到了几本数学史方面的书,所有这些都使潘成为的一个宝库。
从这些书中,他了解到有一门学科叫做微积分。但至于什么是微积分,他仍然不知道,所以他的心渴望找到答案。经过一番搜寻,潘在旧书店的废纸堆里发现了几本残缺不全的《数学精要》,好像是康熙写的。因此,这本书包含了微积分(或书中的“流数”),这激起了他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在深夜刻苦学习。然而,这本书不仅是用古文写的,而且没有外国文字代码。因此,即使他的头挂在横梁上,他的头指向大腿,他仍然不能理解微积分的概念。总有办法到达山的前方。就在他准备放弃努力的时候,他在二手书店里找到了一本原版的书《初学者微积分》。微积分就是微积分,而这本书写得又深又简单,所以潘希望用英汉词典来一点一点地啃它。他还做了一个比较表,如姚=x,狄=y等。这样,在他被大学录取之前,他已经自学到了“形式积分”的程度。
在浙江大学的日子里,由于大环境的趋势,潘实际上并没有从课堂上学到多少知识,其中许多知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刻苦钻研和勤奋自学获得的。
从1950年开始,潘在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电勘测办公室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步入了水电建设的大门。当时的导演徐洽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从描摹纸质地图、工作内外水温、测量工作内外到文件、蓝图和传输,18种武术被逐一练习,这被认为是一种专业背景。
勘测部门的许多工程师都吃过“外国面包”——他们去美国填海局实习和深造,当他们回家时,他们带来了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收集的技术数据。然而,由于“在旧社会,教会的信徒会饿死师父”这一观念的限制,专家们都把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视为秘籍。因此,潘只能看到一些保密程度较低的普通信息,也只能利用难得的机会扫几眼。这迫使他开发出极快的浏览速度,而在浏览中,他主要看到了原则、标准和方法,然后根据基本原则和方法计算数据和编译图标。由于他经常深夜在宿舍计算,并用“八位数对数表”解联立方程,近视度又增加了200度。
报酬是有回报的,所以努力工作使他既知道真相又知道原因,甚至发现了一些外国人的疏漏和错误。在发现了垦区局的技术备忘录资料后,他不仅通读了所有的资料,还做了详细的注释和评论,这对打开水电技术之门、热爱行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这样,在调查部,潘对学习和研究数学和力学如饥似渴,不知疲倦。他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及时反馈、思考和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扎实的设计思想和理论。
1953年,他参加了黄坛口工程建设。从西山滑坡、洪水资料不足,*停止补课,到转行从事转坝段设计、滑坡稳定性分析、水文单元线分析、汇流理论等工作,潘不断总结工程经验教训。他完成了《角位移方程研究》和《桁架位移的几何数解法》等多篇技术论文,并开始在国内水电行业崭露头角。
创造一座屡创佳绩的丰碑
1954年,潘调任北京水电总局,后担任上海水电设计院技术员、工程师、班组长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为配合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潘主动在医院举办学术讲座,教人钓鱼,系统讲授结构力学和水工结构分析,培养年轻骨干。随后,这些讲义被编辑出版为《水工结构应力分析丛书》,更好地提升了我国水工结构的设计水平。
1956年,潘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座坝顶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坝,开创了我国薄拱坝建设的先河。同时,他克服了各方面专家对泄洪新技术的疑虑,带领设计团队积极开展复杂的大坝应力分析,首次提出并解决了坝首稳定分析、坝体冷却等一系列课题。提出了拱坝坝顶溢流的动静应力分析方法,组织了我国第一次拱坝振动试验,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座78m高的双曲拱坝。
在项目后期,他领导并参与了拱坝应力分析方法简化的研究,并在中苏朝蒙水利学术会议上就流溪河拱坝设计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论文,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随后,潘参与了海南东方水电站修复工程的设计,督促采用“尾水拱坝”方案。然而,在说服了设计学院的领导之后,它被苏联专家拒绝了,并且胎死腹中。
1957年8月,他成为新安江水电站设计副总工程师,并很快成为设计总工程师。1958年,新安江设计代表小组改为现场设计小组,设计工作转移到现场。三年的建设期与*不断变化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相吻合。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潘不仅是一个劳动模范和*员,而且是一个*的右倾机会主义者。戴着一顶“白帽子”,他并不觉得不公平,经常写一些打油诗来安慰他。在过去的三年里,他深入现场,负责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创造性地将原来设计的实体重力坝改为大宽度接缝重力坝,并采取抽水和排水措施,降低坝基扬压力,从而大大减少了大坝工程量。他善于总结群众的正确意见,并加以科学论证。先后采用大坝大底孔导流、拉板式大流量溢流装置等先进技术。1959年,*总理在视察电站时写下了“为中国第一座拥有自行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电站的胜利干杯”。的碑文。新安江水电站的基本建成,树立了新中国水电事业的第一座丰碑,其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使宽缝重力坝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广泛使用的坝型。
此后,潘参与了长江北河口潮汐电站、黄浦江拦河闸、山西飞云江、九溪梯级电站、钱塘江潮汐电站、富春江七里龙水电站、无锡河湖南镇水电站的设计、规划和科研工作。1965年,他去雅砻江参与锦屏水电站的设计。在此期间,他发表了30多篇论文,发表了《水工结构计算》、《重力坝设计计算》等学术著作,开启了他设计生涯的黄金时代。
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潘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并且每年可以连续向中国东部、中部和南部输送840亿千瓦时的电力,它真的可以把长江变成一条黄金水道,所以几代人一直在不停地抱怨三峡的爱人。与此同时,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涉及移民的淹没,并且由于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和潜在的生态植被破坏,出现了三峡反对者的浪潮。因此,人们可以想象潘所承受的压力和艰辛。
潘·说:“要建造一个工程,必须有人愿意为此献出生命。如果三峡工程需要一个有献身精神的人,我会毫不犹豫地先报名。我愿意把我的身体永远投入三峡大坝,这样我的灵魂就能在晨曦中聆听水力发电机的歌唱,迎接未来几千年万吨级船队的进进出出。”
文学与科学硕士和通信硕士
潘·贾政出生在一个腐朽的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清朝的学者。他读了很多诗歌和书籍,后来跟随太平军在南京去世。祖父成年后多次去南京找他的父亲。当然,他的愿望破灭了,但他意外地了解了许多关于天国的轶事。回到家乡后,他投身于学术研究,专攻古文。他开办了博物馆来教学生,留下了许多手稿。潘的祖父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但他的祖父留下了丰富的手稿和书籍,丰富了他的童年,成为他童年的财富。潘福出生于清末新旧交替之际。他受到旧教育和外国学校的影响。毕业于东南大学教育系后,他在浙江省教育厅工作。抗日战争结束后,他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经历了人生的艰辛。父亲把他接受的一套教育复制给他的儿子,并采用了“用棍子孝敬”的方法,这种方法极其严厉。潘·曾开玩笑说:“他用棍子在我脑子里敲进了一些中国古代知识。”潘·贾政是由她的祖母抚养大的。虽然她不识字,但她是一个真正的“民间文学专家”。当潘哭的时候,他的奶奶把他抱在怀里,摇晃着他,唱着民歌。潘听了的话后,他奶奶教他猜谜语。就这样,在奶奶的点拨下,的幼小心灵像诗歌一样种下了根苗。
即使在抗日战争和战争爆发的时代,年轻的潘仍然沉浸在中国文学和独特的汉字体系之中。他曾经迷恋过《西厢记》的浪漫之美,“蓝天、黄土地、紧西风、北飞雁南飞”。他也和茉莉一起扮演一个智慧和美丽的人。虽然他成了著名的水电专家,但他年轻时仍热衷于文学爱好,并成为水电领域的文学大师。
下班后,潘总是手里拿着书,轻松自在,经常去旧书店寻找有价值的书籍。新安江建设戴上“白帽子”时,他用诗歌来安慰自己的精神。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写进了诗和文章,包括《新安江支竹词》、《皇后的梦》、《乐高山屋小说选》等。面对汹涌的河水,改诗说:
死元知道一切都是空的但是伤心西电没有输东
金沙宝藏开放日公祭别忘了讲过去翁
除了诗词歌赋,潘还热衷于科普创作。他的许多科幻小说以科学道德为主题,注重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他出版了科幻小说作品,如《一千年前的谋杀》、《钱球宫嘴花坝》和《盗脑》。其中,钱球龚嘴花坝获首届“牛顿-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十大科普图书”奖,“智多星”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俗话说,科普领域的水电大师是水电领域的文学大师。
从1950年在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电勘测办公室工作,到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再到199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再到2012年荣获中国工程领域最高荣誉——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潘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科研,为中国水电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张思杰,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规划编辑,宁传信,中国水电工程学会工程师)
①20世纪80年代,潘在京华筒子楼。
(2)2001年10月,潘视察渭南市水库。
(3)2003年8月,潘视察百色枢纽施工现场。
④2004年12月,潘检查三峡工程质量。
新中国水电建设的创新旗舰
■钱
2012年7月13日,同志逝世。两天前我去医院看他时,他正在为自己的生死而战。他紧紧地闭上眼睛,艰难地呼吸着。我在医院里等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他不情愿地睁开眼睛,最后向我告别。他看着我,好像在说,“你还是要做!”是的,我们必须继续前进。作为科技创新的旗手,你们把中国水电建设带到了世界领先地位。我们将继续培养年轻一代,创造新的成就!
潘同志在中国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是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是工程院成立后的第一任副院长。但在水电领域,我们仍然愿意称他为“潘总”。他是我们的潘总,他将永远是我们的潘总!
1958年水利与电力合并后,我逐渐认识了潘总。1966年,新安江水电站竣工后首次经受洪水考验。这是中国第一座从电厂顶部溢出的大坝。我带着崇敬的心情带领一位来自水利电力部的苏联专家爬到水电站的顶部,观察溢流后的情况。我没有问设计师的名字,因为新安江的设计单位华东水电勘测设计院有很多高级管理人员。我想它一定来自著名的专家。
当时,我不知道这位设计师是一位年轻的工程师。这位年轻人把固体重力坝的原设计改造成了一座大型宽缝重力坝,并创造性地采取了许多先进措施,使大坝高105米,库容212亿立方米,装机容量66.25万千瓦。当时,新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在短短三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行。周总理亲笔题词:“为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装备的大型水电站的成功建设而欢呼!”新安江大坝的建成为我国未来将要建设的丹江口、潘家口等十几座宽缝重力坝树立了典范。它已成为我国广泛使用的坝型。
20世纪70年代葛洲坝建成时,我知道潘贾政的名字。有一次,我和水利部的几个部门负责人聊了聊,敦促他们不要使用官方文件,而要和葛洲坝的设计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沟通。他们说长委会的*很骄傲,很少注意他们。在谈话中,他们谈到,从北京来的技术*中,只有一个人很受尊重。他的名字叫潘。当他去委员会时,他也被邀请做报告。那时我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才,他就是当时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的总工程师。经经贸部党组研究后,他被调到水电部任总工程师。在他的许多工作中,他感受到了追求真理和不怕权威的创新精神。
一是葛洲坝二江闸下游消能设计。一家国内水力机构向**提出,长委会设计的轻型消能设计不安全,建议改为重型。我们委托潘宗和曹楚生同志主持审查。经过研究,他们肯定了最初的设计,拒绝了权威的意见。经过长期的实践测试,证明了他们结论的正确性。二是关于黄河龙羊峡坝址的安全问题。1983年,世界岩石力学权威、奥地利的缪勒先生在视察了龙羊峡施工现场后,认为该坝址在地质上不安全,需要大幅度增加工程量,这震惊了全国。我们委托潘到现场进行审查。他在现场主持讨论后,仔细分析了计算结果,拒绝了缪勒的意见,确认了原设计。龙阳君完成后的长期实践证明,他否定外国权威的结论是正确的。
潘创新精神最严峻的考验是担任三峡示范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总工程师。三峡工程能否建成,是否应该建成,是水利水电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潘以前的许多单位,他以前的领导和同事都是“反对者”。水电部党组建议他担任示范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总工程师,这给他带来了很大压力。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它,同时也是枢纽工程和地质小组的项目负责人。这个特殊群体要回答的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建设会不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无底洞”,投资和建设工期都会大大超出预算?工程建设的实践验证了他们的论点。
潘同志本人没有留学教育背景,也没有国外工作经验。何,毕业于浙江大学,成长于新中国建设事业中的科技*。然而,他在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技术水平上走在世界前列。他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度负责的实践。最基本的是他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只有真理,没有权威,这是他的人生哲学。在工作和学习中,他应该“吃螃蟹”,这是他的人生追求。
潘同志走了,但他的成就将永远屹立在中国的土地上,他的创新将永远引领我们继续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文章写于2013年4月28日。作者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新闻》(第三版,2015年10月9日)
上一篇:水彩威尼斯夜景绘画技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