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赵康民逝世 享年82岁

科普小知识2022-07-25 19:48:57
...

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赵康民逝世 享年82岁

兵马俑1号坑

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赵康民逝世 享年82岁

赵用碎瓦片修补兵马俑

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赵康民逝世 享年82岁

孙女结婚时,赵正在书房里伏案写作。

在陕西省临潼的兵马俑风景区,像往常一样,有很多游客。每一个游客都被这广阔的景象震惊了。他们停下来观看,惊叹不已。他们可能不知道现在这支壮观的“地下军队”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守护者。

5月16日21时30分,82岁的赵去世。44年前,是他第一次将兵马俑视为文物,并进行初步修复以保护这一伟大的人类文化遗产。

作为考古学家,赵一生致力于文学艺术事业,秦俑的鉴定与修复只是他众多考古成果中的一项。"我父亲一生都保持低调。"赵的儿子告诉北京青年报的记者,葬礼非常简单。他没想到他的死会扰乱世界。

《秦俑》出土记录

1974年3月下旬,当地村民杨志发、、杨等人在秦始皇陵以西1500米的临潼西阳村组成钻井队,开始打井抗旱。

在四五米深的地方,突然发现了八个破碎的陶俑,还有砖地面、青铜弩、青铜箭等。他们看着这些奇怪的、无名的“瓦片”,不知所措。后来,他们给他们取名为“瓦彭勋爵”。此后,一些村民前来烧香,向“瓦彭王”下拜,一些村民认为这是“干旱”的预兆,于是避开了他们。

这些陶俑在28天前首次出版,没有人意识到它们可能与“国宝”有关。4月25日,文物考古专家赵在电话中听到了这一消息。当他听说挖掘出来的瓦片人有“比真头还大的头”时,他又惊又喜。他一路骑着自行车去了西阳村。在钻井现场,他看到兵马俑的残骸散落在井边。赵经过一番观察,断定这是一个殡仪馆。他告诉井边的人们,这不是“瓦彭王”,而是一个国家宝藏。

第二天,赵把这些小雕像放在行李车上,送回县文化馆妥善保管和修复。三天后,两个穿着战斗服的1.78米高的战士形象的修复工作完成了。他指着修复后的陶俑对新华社记者林安新说:“这是秦代的陶俑。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从现场来看,这是秦始皇陵的武士俑坑。”

6月,林鞍山写的《秦俑》作为内部参考,受到*领导的重视。7月,袁、赵等人组成秦俑考古队,进入发掘现场,试掘一号坑。后来,坑2和3相继被发现。

赵在他的考古生涯的自我报告中写道,“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这一断裂文明的缺失。对于研究封建帝王的丧葬制度来说,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雕塑艺术、青铜铸造技术等方面尤为珍贵。”

赵当年修复的陶俑现陈列在临潼区博物馆。

发现秦兵马俑的第一人

“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的权利”一直存在争议。据媒体报道,2003年12月,当年的打井农民之一杨新满代表打井农民向秦兵马俑博物馆联合申请“秦兵马俑发现者”资格,并要求该博物馆出具证明,确认包括他在内的9名农民的“发现秦兵马俑的权利”。

那年,杨新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介绍兵马俑的发现时,博物馆只是含糊地说它是在1974年农民挖井时发现的。你为什么不提我们九个人的名字?这不公平。没有我们,会有震惊世界的奇迹吗?”

《北青日报》记者获悉,2013年10月26日,秦始皇陵博物馆发表了一篇题为《秦俑考古现场记录:一号坑的发现、发掘与研究》的文章。

文章说,“就考古知识而言,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考古发现应指对遗址或遗迹的年龄、性质和名称的基本了解。1974年3月,农民挖掘出的兵马俑陶器碎片严格来说并不被称为“发现”,而是“偶然的发掘”,这只是为考古工作提供了线索文章认为,打井是许多人的合作项目,兵马俑的“意外发掘”应归功于当年的“钻井队”。

文章认为,真正的考古发现是临潼县博物馆原馆长赵。那一年,在了解情况后,他第一次来到现场,用他的专业知识辨认出“秦俑”,并对其年代和名称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来,赵还收集和修复了这些陶器碎片。

可以看出,赵是第一个真正发现和认识秦俑的人。

一个安静家庭的户主

赵身高1.78米,身材瘦削,声音哑。在他的家人眼里,他不喜欢表达自己,但充满了考古学。

赵的第二个儿子告诉《北青报》,“我哥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和我哥哥都长大了,我父亲这辈子从没对我们说过超过100个字。”

退休前,赵在临潼区博物馆生活和吃饭。有时,他的妻子会在下午给他送食物。他不注意饮食,大部分是馒头。退休后,他没有停止工作,继续为文博的职业生涯付出艰辛的努力。平时,赵一听说博物馆里有新的文物,就会去博物馆。

在家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赵生活简朴,日程安排严格。早上4点起床,去书房整理书籍或阅读。晚饭后,他走到两公里外的博物馆。晚上10点左右回家睡觉

但更多时候,会在他的书房里写赵的手稿。这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书房陈设简单。满眼都是,被占据的是一个壁式书架,和一张靠窗的干净书桌。平时,赵都是伏案写作。在无数的日日夜夜里,他写了一份手稿。每一页上的字迹都是正确而有力的。

他不在乎家务事,沉浸在自己的考古世界里。他的工作也得到了他妻子的大力支持,她负责所有的家庭事务和儿孙。当赵琪的女儿结婚时,赵还在努力工作。看到这一点,当他在书房工作时,他的家人也给他严肃的背拍了照片。

“过去,临潼是一个文物大县,出土了历代文物。作为临潼区博物馆里的一位罕见的考古学家,我父亲要做各方面的研究,这是相当复杂的。”赵琪研究考古学,知道考古学很无聊。他认为他的父亲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考古事业,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回忆起赵曾经说过他欠父母的,“我父亲很少去看望我的祖父母。他自己说他一辈子都没有孝顺过我的祖父母。”赵琪说。

“谈论文物可以持续一整天。”

王肃是赵康敏的学生。1986年前后,王肃还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那一年,王肃来到临潼调查文物,跟随赵学习考古。他对自己渊博的考古学知识感到震惊。“这位老人对中国古代和甲骨文有很好的了解。我从他那里学到的。”王苏告诉《北京日报》记者。

“这位老人通常不怎么说话,但当谈到文物时,他可以说一整天。”王肃说,当时他经常跟随赵,骑自行车到各个村庄去研究文物。他们在墓碑上抄写碑文,用宣纸拓片,回去检查材料和文件,甚至在办公室熬夜工作。王素说:“当时他只想快点完成工作。当他受到鼓舞时,他会一直工作。”

在王苏的眼里,赵康敏工作努力,对学生要求严格。在与赵的交往中,王肃明显感觉到这位著名的文物工作者非常谦虚,在与人交往时没有公开。赵在研究文物时,从不计较名利,重视考证,潜心钻研文物。“他经常说要把这件(文物)弄清楚。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这样的话:写一篇文章发表的目的在哪里王肃说道。

赵的学术修养和人品对王肃影响很大。回到Xi后,王肃一直从事文物研究。对他来说,赵也是的老师和朋友,两人保持了多年的师生友谊。直到赵去世,王肃几乎每月两次来临潼与他交往。

说起赵,,临潼区博物馆展览部部长无法掩饰他的钦佩之情。对于她和她的同事,赵从事文化和考古工作40多年,一直关心博物馆。即使退休后,赵也没有真的辞掉工作。梁芳说,赵退休后,博物馆的同事们一直和他保持联系,询问他的业务情况。

“他的考古生涯充满了伟大的成就。秦俑的修复和鉴定只是赵老成就的一部分,他发现了许多遗址梁芳说。据了解,赵不仅发现了兵马俑,还主持发掘了唐青山寺地下佛塔、清宫御汤遗址等。

这一死亡引起了许多国家媒体的关注。

一个半月前,赵正忙着研究唐代碑刻。在他住院的前一天,他整个上午都蹲在牌位前,用手抄写牌位上的碑文,以便进一步研究。第二天,赵因过度劳累导致肺病住院。“他不太注意吃东西。他长期的野外工作使他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胃病,退休后他慢慢康复了。但是长时间坐着写作让他患上了慢性阻塞性肺病。”赵霁慈爱地说。

赵住院后,和他的家人请假照顾他。赵于5月16日去世后,回到家中,发现父亲未完成的手稿仍在书房里。之后,家人为赵安排了一个简单的葬礼。“这是我哥哥的决定,因为这位老人一生都保持低调,不为名利而奋斗。”赵琪说。

对于赵之死,考古界人士纷纷表示遗憾。他们给了赵很高的评价。有人称他为“考古学的东方巴蒂安”,也有人说“陕西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考古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陆睿认为,赵不顾名利,保护了大量的文物。“要不是赵,兵马俑的发现早就过了很多年了。赵通过残缺的尸体确定了陶俑的年代。通过他对文物的敏锐观察和长期的工作经验,他认识到陶俑的重要性,并认为它们与秦朝有关。意识到重要性后,他立即把陶俑拉了回来进行修复,最终引起了全国的注意。赵不仅是发现和鉴定兵马俑的第一人,也是陕西文物工作者的代表陆睿说道。

赵逝世的消息也引起了许多外国媒体的关注。英国媒体援引秦始皇陵博物馆前馆长吴勇奇的话说,如果没有这位已故的老人,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将在几年后被发现。另一家英国媒体称,许多人认为赵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美国网民丽莎在社交网络上评论说,她去过中国,对兵马俑1200年的杰作感到震惊。“每一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背后都有值得欣赏的考古学家。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只知道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却忘记了找到它们的人。”丽莎的朋友斯蒂芬评论了丽莎的话:“谢谢赵,愿他安息,但我们不能忘记他的贡献。”

作为对外国媒体报道的回应,赵琪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位老人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考古事业,这是对他一生的评价。我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自豪。我父亲一生都保持低调。我没想到他的死会扰乱世界。我为他感到骄傲。”赵琪说。

文/本报记者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