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惯性”世界
惯性是物理学中力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明物体总是具有保持其原始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的大小是用质量来衡量的。在刚体力学中,转动惯量是转动惯量的量度。事实上,除了力学之外,在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和其他领域,甚至在自然科学的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也可以发现惯性。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的产生过程反映了惯性:如下图所示,当通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楞次定律表明感应电流为顺时针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电路中磁通量的变化;如果通过电路的磁通量增加,由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磁通量的增加,即线圈本身具有保持原始磁通量大小的特性。伦茨定律不是电学中的惯性定律吗?对于线圈的自感现象,自感系数L是测量线圈惯性的物理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炎热中惯性的写照。在降低环境温度的过程中,水应该不断释放热量以阻止环境温度的降低。相反,为了解冻,低温水应该不断吸收热量,以防止环境温度上升。换句话说,我们周围的环境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保持原始温度的特性。熔化热、比热、汽化热等概念。也用于测量热现象中各种物质的惯性。另一个例子是改变气体状态的过程。例如,在等温压缩过程中,当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力将增加以防止气体被进一步压缩。也就是说,在状态变化期间,气体也表现出保持其原始状态的性质。如果气体不受外界影响,它将始终保持其原始状态。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也反映了气体总是具有保持其原始状态的属性。等温压缩系数、体积膨胀系数和压力系数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气体的惯性。
在光学中,光在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可以最好地解释光传播定律中的惯性。光只有在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才发生折射,这表明外部条件是改变其直线传播的影响因素,光本身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在原子物理学中,自然辐射现象中的半衰期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放射性元素的惯性,而半衰期只能测量其惯性的大小。如果半衰期长,该元素的平均寿命就长,即惯性也大。上面所说的是物理学中的“惯性”。事实上,惯性现象也反映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在化学中,化学平衡理论实际上是化学反应中的惯性原理。当温度上升时,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事实上,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温度上升。当压力增加时,反应朝着减少分子数量的方向移动,阻止压力增加,而压力降低的情况正好相反。当产品浓度降低时,平衡向正方向移动,阻碍产品浓度的降低。生物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反映了自然的惰性。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波动会导致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变化,使整个系统经过一定阶段的调整后回到新的平衡。只要外部影响不超过生态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这种平衡将永远持续下去。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DNA复制和遗传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界的惰性。简而言之,惯性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当它扩展到社会现象中时,也能发现惯性的痕迹。例如,一旦人们的生活习惯形成,就很难改变。深厚的历史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当重大的社会改革发生时,总会有许多困难,如果不采取严厉的措施,很难取得成果。惯性概念是否有更大的应用空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惯性与参照系
下一篇:伽利略与*落体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