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一带一路”带给地学更多机遇

科普小知识2022-07-27 10:04:25
...

"“一带一路”是地理发展的好机会."几天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生在该所举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地理发展研讨会”上说,这项研究不仅支持国家战略,而且促进学科发展。总的来说,地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满足国家的需求。它还认为,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的能力越来越强。

在“一带一路”倡议四周年之际,研讨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地理资源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

研究亟待加强

自今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的《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以来,已出版三次。它完全是在市场上和需求中。对于刘卫东同时出版的另一本书《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李平表示:“这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开启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倡议的权威解读。”

“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来看,科学决策是当今大规模机构改革的大趋势。人们越来越少会漫不经心地拍拍脑袋做出决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副所长、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范洁表示,对于如此庞大的*战略,地方和部门官员需要学会理解并跟上**的步伐。及时公布相关战略研究解释成果是科学决策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工作。

刘卫东及其团队自2013年9月以来一直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在国家发改委西部司的指导下,他们为“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等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持。

与国际影响力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进展相比,刘卫东表示,相关学术研究明显滞后。一方面,学术界尚未形成完整的学术话语体系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还不够,包括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商业环境、宗教文化等。,这很难支持走出去的战略。

“目前,一带一路是新闻报道中比较热门的话题,关于科学问题、方法和理论的讨论仍然很少。”地理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刘一呼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机构增加对这项研究的支持。

“一带一路”的更多含义

“一带一路”给人的印象是两条线,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合作平台和网络。刘卫东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有多条固定路线的贸易路线,也是一个文化象征和沿线各国共享的文化遗产。

刘卫东强调,“一带一路”是双向沟通,不是单向出口。这不仅仅是中国销售丝绸、瓷器、茶叶和出口的四大发明。例如,佛教和*在中国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包括张谦从西域带来的一些蔬菜。没有这种交流,我们的文化和物质生活就不会丰富。

如今,企业的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许多零部件生产活动被外包出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内外供应链网络。目前,交通技术信息对于跨空间组织的合作来说更加方便快捷。例如,从苹果的手机制造网络来看,很多国家都参与其中,这是全球化技术的驱动力。

政治评论电影《坚持改革到底》引用了刘卫东的两句话:一带一路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自身发展模式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丝绸之路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理念的有机结合,是为全球化创造包容性道路的一种尝试。

在过去的30到40年里,经济全球化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它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面增长,也带来了非常突出的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已经意识到世界需要一种新型的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上,许多国家元首在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为处于全球化边缘的人们提供了发展机遇,并将让更多地区分享全球化的好处。

“一带一路”是地球科学的机遇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看来,人文地理、自然地理、遥感等工作可以在这一战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前,我们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很多研究通常是在别人的旗帜下进行的。现在,国民经济很强劲,中国科学家需要一个走出去的平台。“一带一路”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它扩大了业务,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未来,至少在地理上,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做一些事情。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执行部长宋长青说,地理现在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越来越紧密。他希望中国地理学会等机构能就如何更好地结合和发展学科建设和国家任务给予更多的指导。

刘卫东认为,该倡议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理问题,如包容性全球化的理论体系、包括世界格局演变在内的宏观经济地理研究、水、生态、荒漠化等资源环境变化、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后新*主义时代地缘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核心要素和驱动机制、沿线国家的国家地理研究、包容性全球化框架下的外国直接投资理论、绿色“一带一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