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西北工大学院院长:给高校* 培养颠覆性人才

科普小知识2022-07-27 12:01:02
...

■徐悦,本报见习记者

目前,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世界的变化还不算过分。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兴起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变化和颠覆。世界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包括影响数百万人的高等教育。

美国西部学院终身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尹·黄晓是一位常年从东向西旅行的“空中飞人艺术家”,是最能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影响的人。

他关注的是在这个颠覆性的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在他看来,给予大学更多的*,培养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世界公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方向。

明确的学校定位

《中国科学新闻》:什么让你对中国和西方大学之间的差异最有感觉?

尹:在我看来,中国和西方大学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课程。我对此深有感触。中国的大学更加重视这个系统。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材,我国高校在这些方面都是相对统一的。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多样化。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特点设置课程和教学体系。

谈到中西大学课程设置的差异,必须与大学的定位问题联系起来,因为大学自身定位的差异是导致课程设置差异的主要因素。这在中国和西方大学的对比中尤为明显。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中国和西方大学在定位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对各自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什么影响?

尹:国外大学的定位比较明确。以美国大学为例。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私立大学被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其他大学专注于本科教育,比如我任教的西部大学。这种大学招生规模小,是典型的精英大学。然而,州立大学不同于上述两种更注重实践教学的机构。例如,研究型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将培养未来经济领域的领军人才或全面领导者,而州立大学将设立类似的会计专业,并更加注重行业基础人才的培养。

这种明确的定位和课程设置最直接的好处是避免浪费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并缓解学生之间的竞争。然而,在中国,一些资源将被浪费掉,因为在大学里的相同课程和学习最终会导致学生竞争相同的职位。我国有成千上万的学院和大学。高校的定位应该明确。应该根据他们自己的传统、教学优势或学院和大学所在地区的情况将他们分成一定的级别。这更有利于资源的分配,并将尽最大能力使用每一分钱。

在课程设置中发挥作用

《中国科学报》:您之前提到了课程,那么在您看来,高校在课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尹: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课程与学校的定位密切相关。

在美国,州立大学的学生和中国大学的学生一样。一旦他们进入校园,他们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主要方向。作为一所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这将有助于学生尽快接触专业并进入状态。

然而,事实上,新生很难决定他们喜欢什么专业,以及他们将来会在哪个领域工作。此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他们喜欢的教授往往会影响他们喜欢的学科或专业。

然而,在像哈佛大学和精英文科学院这样的机构里,本科生通常只在三年级时决定他们的专业。在最初的两年里,他们主要是为综合教育打下基础。这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改变的权利,并且能够清楚地了解他们感兴趣和有才华的地方。尽管这种方法更加个性化,但它受到学生人数以及财力和物力的影响。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做到。

《中国科学报》:国内大学有什么可以向西方大学学习的吗?

尹:中国现在在普及教育方面做得很好。然而,如何建立一所真正能与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相媲美的“双一流”大学,还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下功夫。

国外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通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主修科学和工程的学生必须选修至少三门文科课程,包括至少一门艺术、文学和历史课程。文科学生还必须选择三门以上的理工科课程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是值得我们国内高校学习的,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尤其在当今信息技术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学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果大学生的范围太窄,就不利于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

培养全球公民

中国科学新闻:在你看来,我们的大学应该如何应对未来全球化的挑战?

尹: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全球公民。这要求学生理解世界的规律。学生除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外,还应该知道如何处理其他民族文化,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全球发展和变化。

在外国,学生将选择学习一种或多种外语。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交流。学习过程中对完全不同文化的理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产物。在美国高校,跨文化和跨学科是培养学生的两大原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

如何在中国开展跨文化和跨学科教育?依我看,还是应该根据每所大学的特点来进行。国外大学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它主要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多元化的学生和多元化的教师来实现文化多元化的目标。例如,应该增加外国学生和国际教师的比例,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课程。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双一流”,我们的大学必须以跨学科和跨文化为目标,真正培养颠覆性人才。

《中国科学新闻》:如果中国大学想要培养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全球公民,应该从哪里开始?

尹:首先,可以选择一些试点单位,让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许多“双一流”的学院和大学现在能够为他们的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像国外的学院和大学一样,他们设置了三分之一的专业课,三分之一的学校规定的选修课,三分之一的学生完全自主选择的课程,从而达到跨学科学习的目的。应该给学院和大学这样的*,因为学校系统应该适当地发展。

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例如,应该允许学生延长毕业时间或缩短提前毕业的时间,这样学生可以更灵活地对待他们的学习。由于创业等各种原因,外国大学生在6到3年内毕业是正常的。

第三,扩大教授的自主权。目前,许多大学教师不仅身体疲惫,而且精神疲惫。许多好的想法很难实施,它们不能集中在学术和教学上。因此,大学应该下放行政权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此外,应加强监管,以避免近亲繁殖。

高校必须迈出第一步。他们不应该因为被食物噎住或者因为他们可能引起问题而停止进食。相反,他们应该充分完善制度和机制建设,给予教师和学生真正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培养跨学科、跨文化的全球公民,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国科学报》(2018-07-17,第7版)